长话短说。在进行万糖流水线的准备过程中,发现利用轨道采集器采集资源的时候实际产出和理论计算的数据出入比较大,百度了很久也没有找到一个准确的说法,于是我抱着实验的目的戴着一背包的燃料在各个气态巨星/冰巨星之间飞来飞去,为的就是找到轨道采集器的实际计算方法。
图一:轨道采集器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轨道采集器。
一、只能建造于于气态行星的赤道上。有最小间隔限制,一个气态巨星/冰巨星最多40个。
二、不需要额外的供电。通过消耗部分采集的资源对自己进行供能。
三、没有星际物流运输船的位置。也就是说只能在需求端放置运输船过来获取资源。
总的来说,简单好用,省时省力。但在精细化计算生产线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实际产出和理论计算有偏差?缺少的资源去哪了?
举个例子
图二:一颗气态巨星
按照图上的数据,理论计算的产量是多少?
我们按单个采集器来计算。首先,采集器的基础工作效率是8倍,这个数值会随着矿物利用科技等级的提高而上升,我现在矿物利用等级为9,所以实际工作效率等于8*1.9=15.2,这个在图一能看出来。
那么,理论计算能够得出,每分钟氢气的产量为每秒产量*60*工作效率,
即:1*60*15.2=912
重氢的产量为:0.04*60*15.2=36.48
看似很合理?然而——
图三:实际每分钟产量(稳定状态)
大家看出来问题了吗?氢的产量少了大约190,重氢的产量少了大约4。为什么说大约,因为实际产量氢在722-721浮动,重氢产量也在31-32之间浮动,所以数值取一个大概,只要结果误差不大就对了,毕竟只显示整数。
缺少的部分,就是轨道采集器的能耗。
那么这个能耗如何计算呢?
网上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一是1:1的消耗,这太不合理了,重氢的产量如此低还1:1消耗,基本上就没了,不可能36的理论还能有30的实际输出;二是“一个3.75的系数”,这个系数就很莫名其妙,不知道怎么来的。所以我决定自己算出来。
我们看到图一,工作功率30MW。这个功率是每秒的功率,并不是每分钟的功率(这么大一个建筑一分钟才30MW是不是有点假)
这里给出3种资源的能量——可燃冰4.8MW,氢气9MW,重氢9MW。
简单计算一下,图三所缺少的资源——氢气190*9+重氢4*9=1746,而轨道采集器的每分钟能耗为30*60=1800,除开数值波动(192*9+5*9=1773这个其实就很接近了),基本可以认为这个计算方式是正确的,缺少的资源全部转化为采集器的能耗。
好的,我们知道了少的资源去哪儿了,那么怎么在流水线计算的时候确定资源少的比例呢?
这里直接给出答案,比例为:
(资源能量值MW×资源产出量/S)/(资源1能量值MW×资源1产出量/S+资源2能量值MW×资源2产量/S)
带入计算图二
氢气:(9×1)/(9×1+9×0.04)=0.96,0.96*30*1800=1730/9=192
为了验证这个算法的准确性,我又拎着轨道采集器去了不同的气态巨星/冰巨星进行采集验证,得出此结论正确。
在这里给出最后的最终算法:
实际产量=理论产量-消耗
实际产量=资源产出率/S × 采集器效率(8 × (1+矿物利用等级×10%)) × 60 - 1800×(资源能量值MW×资源产出量/S)/(资源1能量值MW×资源1产出量/S+资源2能量值MW×资源2产量/S)/资源能量值MW。
确实是有点复杂有点纠结,基本上都是直接插满40,但是有时候为了氢气不爆仓,计算一下也是合理的。
如果实在看不懂不想算,可以私信我,我把自己做的计算器发给你,只需要把星球的数据和自己的矿物等级输入进去即可得出结果。
以上就是本次的攻略啦,希望可以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