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4》河流地理科普 全河流地理资料一览

《三国志14》有不少河流,除了我们熟知的长江黄河,这两条河的众多支流也有不少故事,下面请看《三国志14》河流地理科普,希望能为各位玩家带来一些帮助。

上图中呈“几”字型的当然就是黄河了。

黄河-干流

从下游往上说起。上图的黄河下游东流入海,以北就是习称的官渡之战前袁绍雄踞的“河北”。又习称袁绍雄踞青、冀、幽、并四州。具体说,在东汉时期,冀州为图中邺、南皮、清河、廮陶、常山、中山、高阳所在范围;并州为太行山以西(即今山西省)除平阳、安邑、野王(分隶由中央直属的河东郡、河内郡),北至雁门的范围;冀、并州以北,图中公孙瓒所踞蓟、北平,及辽东为幽州所在范围;青州为泰山山脉以北含胶东(图中孔融所踞范围),外加平原郡;平原郡在青州最西,地跨黄河两岸。

东汉三国时期所谓“河南”,并非泛指黄河以南,而是专指黄河以南洛阳周边一小片平原地区。

当时黄河下游有两个重要的南北往来渡口:白马渡(在图中白马所在地河段)、延津渡,都与官渡之战有关。官渡之战前期,袁绍重兵集于黎阳将渡河,遣颜良等人为先锋于白马渡河攻击曹操的东郡(郡治即在图中濮阳城),东郡太守刘延迎战不利。曹操率军从官渡大营出发,采用奔袭战术攻其不备,解白马之围,是役中关羽斩杀颜良。袁军前锋受挫,立即自延津渡河包抄曹军,两军再战延津,曹军又捷,斩杀文丑(史书没有由关羽所部斩文丑的记录)。

白马、延津两次大捷之后,曹操退守官渡与袁绍相持。这里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曹操放弃官渡以北的地区,退后作战?原因在于曹操虽兵精于袁绍,但兵相对少且粮草有限;特别是粮草问题,实际上经过长期相持于官渡后,曹军粮草几乎达到难以为继的地步。在战争中,军用、粮草少的一方应缩短自己的补给线以利后方不断补充(曹操的补给后方在其主根据地许昌);在缩短己方补给线的同时,使对方补给线延长,以造成对方补给路途上的更大耗费和可能的补给不及时。历史上的官渡之战,袁绍之败的关键点正在于其补给线上;曹军成功奇袭袁军后方的补给站乌巢,造成袁军迅速崩溃。

游戏地图中有一个不确切处:陈留城位于官渡的东北方向,似乎来自延津的袁军应先取陈留城,再战官渡。实际上陈留城在官渡偏东南的侧后。在官渡和陈留城以北,有一条自西而东的古运河鸿沟(游戏图中没有表示);官渡之名,即得之于此运河的渡口,因此与其说曹操于官渡拒守,也可以说凭鸿沟拒守。

下面看到黄河中游的拐弯处。

拐弯之前黄河自北向南流,相应的两岸邻近地区就俗称河东、河西,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亦得于此实际地理。拐弯后的黄河与南边的华山山脉相夹,形成一个河山间的狭长走廊地带(今河南三门峡市),其西部有一处险峻隘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就是图中的潼关。

三国史中有曹操和马超的潼关之战。其时马超诸军踞长安反叛曹操,随之进占潼关迎战前来的曹军。马超诸军兵强擅战,曹操强攻潼关必有大损失,于是曹操采取的战略是:大军在潼关与马超相持,吸引其注意力;暗中派徐晃、朱灵率小股部队北渡、西渡黄河,绕过潼关潜入河西;待徐、朱在河西扎稳营盘后,曹操再率大军依次北渡、西渡入河西。这样,曹军就绕到了马超军的侧后方,马超军再守潼关已无意义,不得不退出潼关天险,改为与曹军夹渭水对战。其后,了解三国史的朋友应该知道,曹操用贾诩的离间计使马超诸军间不和加剧,而后一战而定。

下面看到黄河上游。

黄河出于今青海省,但是游戏地图中没有体现青海地理。上图中的安定至武威间皆为今甘肃省境内(为魏国的雍州),安定郡为今甘肃省最东边的庆阳市,武威郡为今甘肃省中部的武威市;上图中的金城郡所在即今甘肃省会兰州市,现今的黄河正穿兰州市而过。黄河穿过甘肃,即北上宁夏自治区。

以上是 《三国志14》河流地理科普 全河流地理资料一览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