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美国为什么不打了(为何最后不愿支援韩国)
抗美援朝战役从1950年年底一直进行到1953年,共持续两年零九个月时间,这期间,中国的志愿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金城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历程中的最后一场战役,同时也象征着志愿军最终的胜利。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志愿军势如破竹,一发发炮弹落在了南朝鲜的驻地,打得他们措手不及。
凭借南朝鲜一己之力,势必无法阻挡志愿军的反击,无奈之下,李承晚再次向美国发出了支援的请求。
但是一向与志愿军势同水火的美国这次却并未理会韩国的请求,始终都是事不关己的态度,最终志愿军仅仅用了几天时间,就取得了战争的全面胜利。
最终,志愿军将美国和韩国彻底打到了谈判桌上,促使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
那么在这种关键时候,美国为何不顾韩国的诉求,坚持不肯出手支援呢?
停战协议签订在即,李承晚扣押俘军
自1951年7月之后,朝鲜战场上的局势就发生了变化,双方结束了你来我往的争夺战,而是进入了边打边谈的局面。
此时美国也意识到,志愿军并不像他们一开始想象的那么不堪一击,如果他们继续在朝鲜的战场上投入兵力,最终的结果必定是得不偿失。
因此美国决定,减少在朝鲜战场上的投入,与中朝政府展开谈判。
在双方的配合下,美国政府经过谨慎考虑,接受了中朝政府提出的停战建议:将不直接遣返的战俘交由中立国在朝鲜境内看管,由战俘原属各方进行解释。
随后,中国、朝鲜和美国三方面达成了协议,并决定在适当的时机签订停战协议。
这场持续了两年多的战役本应该在这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南朝鲜领导人李承晚此时却唱起了“反调”,坚持拒绝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原来在谈判期间,美国参与的一切谈判都是美国单独进行的,并未就此通知他们,一直到做出最终的决议之后,才由联合国军的总司令克拉克将结果通知给了李承晚。
而一向以美国唯命是从的南朝鲜此时却认为,美国此举是放弃了对南朝鲜的支持,出卖了他们的利益,李承晚为此更是感到大为恼火,美韩双方的矛盾就此爆发。
李承晚认为,一旦双方停战,其一统朝鲜半岛的愿望将会成为泡影,美国也会因此减少对他们的支援,因此他坚持拒绝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并对艾森豪威尔说:“如果不能将对方赶出朝鲜,我们是绝对不会再停战协议上签字的。”
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李承晚决定逼迫双方停止签订停战协议,重新挑起战争。
经过严密的布置和策划,李承晚向宪兵总司令元容德下令:“释放”不直接遣返的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
元容德心领神会的接受命令之后,当即命令战俘营的看守人员打开大门,由武装警察在外面接应,同时号召当地居民“收容”战俘并加以掩护。
凭借这样卑劣的手段,李承晚强行扣留了2.7万的朝鲜人民军战俘,破坏了双方刚刚协商好的战俘遣返问题。
他不顾美国的反对,公开叫嚣一定会再次“打回鸭绿江”,他们一定会“寸步不让、血战到底”。
随后,他试图将战俘全部编入南朝鲜的军队中,这样的行为自然是遭到了中国和朝鲜的强烈反对,停战协议的签订仪式也因为李承晚的“搅局”而不得不暂时停止。
南朝鲜的这一行为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不少国家看不惯李承晚两面三刀的做派,纷纷站出来谴责他。
6月19日,毛主席以电报的形势向美国发起了强烈的谴责,同时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金日成以及中国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致函克拉克,表示:美国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来的错误立场以及纵容态度,影响了最终停战协定的实施,美方必须在这个问题上承担相应的责任!
美国此时也傻眼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向“听话”的李承晚竟然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和他们闹矛盾,再加上外界舆论以及中朝两国的强烈谴责,美国顿感面上无光,拒绝了李承晚这个无理的要求,并试图劝导他接受停战协议。
但是李承晚却表示,要想让他接受和谈,就必须答应以下条件:
一、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
二、解除朝鲜全部的武装力量;
三、各国必须停止对朝鲜的支持;
四、美国无条件支持韩国。
李承晚这些条件明显不是为了和谈,而是蓄意挑起战争,借机实现自己统治朝鲜半岛的美梦。
彭德怀元帅于6月20日到达平壤的中国大使馆,并向中央请示,决定再对李承晚造成打击。
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再次下达指示:停战协议的签订必须推迟,推迟到什么时候,要看实际情况的发展才能再做决定,现在再歼敌万余人,给予南朝严厉打击,极为必要!
在这样的形势下,夏季反击战役的第三阶段打响。
金城战役爆发,美国拒绝支援
1953年之后,志愿军的综合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经历过上一阶段的作战,我军对于联合国军在战场上的战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战场上的形势较之以往要好得多,武器装备也在苏联的支援下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经过严密的部署之后,志愿军决定,以金城以南的南朝鲜军队作为主要的攻击目标,让李承晚彻底认清现实。
南朝鲜在金城以南地区的阵地上修筑了大量的坑道工事以及大量的明暗交火点,还有南朝鲜的首都师以及其余三个师的力量负责防守。
地堡群、堑壕和交通壕相连接,形成了环形的防御体系,可见李承晚从一开始就做好了交战的准备。
为了保证这次打击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志愿军一共出动了数倍于南朝鲜的军队。
志愿军第20兵团的司令杨勇负责主战场,在第9兵团第24军负责切断南朝鲜支援的交通线,保证第20兵团全方位的进攻。
为了应对南朝鲜布置的环形防御工事,我军在战前进行了大量的实地勘测,并从6月下旬开始,就做了大量的准备。
此时,美军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这场战争的后果,因此在战争筹备阶段,就开始陆陆续续地往回撤军,避免造成更大程度的伤亡,同时也给南朝鲜一点苦头尝尝。
1953年7月13日晚上,我军集结了1094门火炮,正式打响了金城战役。
上千门火炮共同发力,一个个炮弹带着尖锐的声音降落在金城内,眨眼功夫,南朝鲜的驻地上就烧红了半边天。
爆炸声、喊叫声不绝于耳,时隔多年,那场战争依旧是南朝鲜的噩梦,那天晚上我军的炮弹将黑夜照得比白天还亮,滚滚黑烟乌泱泱的飘向金城上空。
轰炸了十几分钟后,志愿军第一梯队开始冲锋,将士们不顾还在轰炸的炮火,拿着枪就冲了上去。
一时间,炮弹和将士们无缝交接在一起,丝毫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
而美国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也同样惊人:让人难以置信的大量的炮弹在头上呼啸而过,在呼啸声中,前哨阵地一个接一个被打垮。
没过多久,喀秋莎火箭炮停止了射击,开始转移阵地。
此时南朝鲜才抓住机会,出动夜航机,向我军的阵地不断地投放照明弹,企图摸清楚我军的位置和部署。
整个前沿阵地在照明弹的照射下,亮如白昼。
与此同时,我方的高射火器一起开火,炮火密集的甚至能将照明弹打落。
这是志愿军在整个抗美援朝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炮击,同时也是志愿军少有的占据地面火力优势。
仅一个多小时,志愿军就突破了敌军布置的前沿阵地。
被称为南朝鲜“王牌”的“白虎团”,在志愿军手下也没有撑过两天时间,与7月14日中午时分就被尽数歼灭。
仅仅21个小时,志愿军几乎摧毁了全部的防御阵地,向前推进了将近10公里。
在阵地接连失守的情况下,李承晚意识到,没有了美国的支援,南朝鲜和志愿军对抗完全是痴人说梦。
无奈之下,李承晚只好再次向美国求助。
可是一开始就撤出战场的美国自然是不愿意再接手这个烂摊子,只是象征性地派出了一些军队前往战场。
美军的王牌部队都曾在志愿军手中吃过亏,这为数不多的部队对我军根本构不成什么威胁。
他们的反扑就像是遇到了铜墙铁壁一样,没有撼动我军丝毫。
这样的结局似乎早在美军的意料之中,因此他们象征性地进攻了十天时间之后,就放弃了继续进攻。
南朝鲜没有了“靠山”之后,变得更加不堪一击。
金城战役结束,双方签订停战协议
南朝鲜首都师很快就被我军全部歼灭,就连其他的三个师也被打得溃不成军,损失惨重。
此时他们已经退无可退、无力反击。而我军前期的准备充足,后勤补充及时,所以在这场战役中从始至终都占据优势。
直到7月27日,我军在金城战役中一共剿灭了5.3万余人,其他地方的正面战场上前前后后也歼灭了1.6万余人。
这场战役打得李承晚措手不及,他也不再叫嚣着要打到鸭绿江边,但是当美国要求他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的时候,他依旧坚持不同意。
此时美国也对其失去了耐心,因为李承晚的“坚持”,他们在朝鲜战场上又耽误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并给美国造成了不少的损失,再加上在此之前,李承晚的做法也是让美国在国际上颜面扫地。
因此当李承晚还想在暗中掀起什么风浪的时候,艾森豪威尔直接发电,不客气的向李承晚表示:“如果你不接受联合司令部的安排,结束现在的敌对行动,我们将会考虑对你‘另作安排’。”
当初李承晚成为南朝鲜的领导人,其中就有美国的推动。因此美国此举无疑是警告李承晚:如果不合作,美国可以考虑随时换掉他。
在美国的“胁迫”下,李承晚只好收起了自己的小动作,释放了之前扣押的战俘。
中朝和美国也再次达成一致,并于7月27日在板门正式签订了停战协议。
然而在停战协定签订过程中,李承晚却始终没有露面,最终停战协定上只留下了朝鲜、中国和美国三国代表的名字。
或许对于当时的李承晚而言,他还在做着统一朝鲜半岛的美梦,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东山再起”。
而对于这一状况,中国和朝鲜也向联合国军提出了质疑:如果李承晚破坏停战协议,再次发动进攻,为了保卫自身的权益,而不得不采取必要的行动抵抗联合国军的进攻时,“联合国军”又将会以怎样的态度处理这件事?
当时“联合国军”首席谈判代表哈里逊中将深知这件事的重要性,十分严肃地回应了中国和朝鲜对此提出的一系列疑问。
他表示:“联合国军将会一直遵守停战协定,如果南朝鲜违反约定,他们也会按照协定,承认朝中双方采取了必要的抵抗侵略的措施。”
在美国将近200多年的历史上,这也是首次向对手做出遵守停战的保证,同时也象征着中国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战争结束之后,志愿军陆陆续续地退出了朝鲜战场,而李承晚在没有了美国的支持后,也再也没有进犯过朝鲜。
以上是 抗美援朝美国为什么不打了(为何最后不愿支援韩国)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