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安城门什么时候建(69年天安门为何拆除重建)
1969年,天安门城楼被巨大的草席围住。即使是在隔壁中山公园工作的工人也不知道,在12月月底,硕大的天安门城楼被秘密地拆除了!
为了保护文物,并尽可能在重建时恢复原貌,工程队没有用火药强拆,而是选择了人工拆除,从楼顶开始一层一层往下拆。
没想到,当拆建工人掀开瓦片时,却发现了一个雕刻着龙纹的小木盒。随后又在西山墙里发现了6枚炮弹!
天安门城楼上为何会出现这些东西呢?
天安门的历史沿革
天安门的出现与明成祖朱棣又莫大的关系。
从皇四子到庙堂高座,朱棣见过了各式各样的勾心斗角,也切身参与过政变,因此对来之不易的皇权万分珍视。
上位后的朱棣常常因北方边患寝食难安,为了防患于未然,他毅然将皇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并在此造了一座“国门”,开始了“天子守国门”的历史。
不过那时黄瓦飞檐的城楼还不叫做天安门。
为了表达出“受命于天”的好兆头,明朝皇帝给它命名为“承天门”。
此后,新皇登基、册封大典都要在城楼上举行。这样一来城楼便和“盛大”、“喜庆”等感觉连接在了一起。此外,皇帝出征、祭祖要经过城楼,新官上任也要经过城楼,久而久之城楼又在百姓心中产生了一种肃穆的威严。
到了清代,朝廷更迭,举国上下都要焕然一新,城楼自然不能再叫“承天门”了。但是统治者祈求好运的心理需求没有变。
于是在“奉天承运”的基础上,又加上了“长治久安”的意蕴。自此,“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直到现在都没有变更过。
但天安门作为封建王朝的产物,很难被人单单看做是一座古老的建筑。作为“吉祥”寓意的承载,它也没能一成不变地“体面”。
从1417年以来,天安门城楼经历了无数的风吹雨打。在明朝时期被闪电劈过,被火烧过,更是遭到过八国联军的炮轰和掠夺。
一波一波的胜利者都要站上去看一看、摸一摸,或是把它当做战利品来炫耀、或是将其看做身份正统的代言。
在一代一代人的壮志和敬意里,天安门的文化底蕴变得比城墙更加厚重。它像个位高权重的老者,能和它站在一起,说出来的话就变得更有底气。因此,“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开国大典等重大事件都将天安门作为背景。
这面红墙也成了新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重建天安门
1949年,溥仪将他的“家”交给了中央,连带着就有天安门城楼的钥匙。
不过自清代末期以来,统治阶级的模样已经变得屈辱且软弱,既没有“脸面”登上城楼,也没有资金来修缮天安门。
所以解放军拿到的就是一把多年未用的、锈迹斑斑的钥匙。
最初登上城楼的景象也可想而知,处处是年久失修的破败,还有常年堆积的污泥和树杈。看到此情此景的人无不为这个惨遭遗弃的城楼扼腕叹息。
于是,在党中央的一致认可下,新中国在1949年第一次对天安门进行了整修,并决定重新为其“正名”,于是将开国大典放到此处举行。
所以在1949年10月1日,当全世界的媒体将镜头对准天安门城楼的时候,大家诧异地发现,曾经那个破败不堪的城楼竟然在短短几个月内变得如此整洁。
在他们心中,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根本没有财力、物力和人力去完成如此宏伟的工程。
确实,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的惯例,用西方“理性”思考,“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地将这一重任交付给某个工程队,天安门城楼的修缮的确不可能如此“轻易”。
但他们不明白,也不会理解中国人的“感性”。当维护天安门的消息传出时,不仅党员自发帮忙,北京附近的百姓们也纷纷参与了进来。在举国上下的同心协力中,开国大典才能如期举行。
不过由于当时时间和条件都十分有限,我党重点对天安门的外部做了修缮,内部结构式上的很大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比如大梁腐朽,榫卯移位,天安门几乎“病入膏肓”了。
尤其是在1966年,河北地区遭遇了一场近7级的地震,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天安门城楼再次遭到冲击,整体开始往下沉。
专家断言,如果不尽快拆除重建,天安门很可能会坍塌。随后又提交了三种各有利弊的重建方案由中央定夺。
周总理审阅之后,最终敲定了最能保持天安门原貌的方案。主席也给出了相同的意见,要求工程人员“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由于重建难度较大,有人提议说外包给国外的建筑队来做,但遭到了周总理的拒绝。
他说天安门是中国建筑智慧的体现,西方的混凝土也未必比中国的榫卯要强,还是交给自己人办比较合适。
随后,中央便组建了一支“城楼重建小组”,由姚来泉担任木工连的组长。
为了完成主席“原样不动”的要求,在动工之前,北京设计院的师生的第一项任务便是“紮小样”,也就是照着天安门的原貌制作一个一比一的缩小模型。这样一来,建筑人员不仅能熟悉城楼的构造,也能演练重建过程,并发现原址上的问题作出改变。
此外,重新修建天安门是我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古建筑修筑工程,为了防止有心人来搞破坏,这项任务是在暗中进行的。
在拆建之前,工程队仅用8天时间,便用草席将66米长,37米宽,高32米的城楼给围了起来,这项“壮举”在当时可谓是绝无仅有,尤其是当时正值国家内忧外患的紧要关头。
所以说中国速度可叹可谓。
在做了充分的准备后,在1969年的年底,天安门的重建工作终于开启。
意外的发现
12月15日,拆除队的工人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几百年的古建筑要从这一刻焕然一新了!
拆除城楼的工作要格外小心,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具有历史价值。因此不能像其他房屋一样用炮火强拆,而是要谨小慎微地从砖瓦、屋脊开始一样一样地拆卸。
姚来泉师傅先是切断了整座城楼的电源,随后带着两个徒弟爬上了楼顶,确认完砖瓦的块数和摆放结构后开始动手。
本来建筑工人们想要尽可能地保存这些砖瓦,但由于它们块头过大,且每块都有60厘米厚,人工几乎无法搬运。无奈之下,师傅们只能用撬棍将其掀开,任由其重重地摔在地面上。
原本工人们只想尽快地拆卸完整个屋顶,没想到在掀开一块砖瓦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木盒子,虽然上面蒙满了灰尘,但依旧能看出盒子上的刻纹十分精美。
是谁把这个盒子放在楼顶上的呢?为什么把把它放在这里?里面装了什么东西呢?
虽然头脑里有大量疑惑,但他们相信这个盒子一定很宝贵。于是拆迁队师傅还是按住了想要立即打开的念头,转头将这一发现告诉给了指挥部。
“在瓦片下发现一个楠木盒子,上面刻花精巧,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
指挥部也同样震惊,于是指示姚来泉将它打开。
虽然盒子外部完好无损,但常年的风吹日晒实际上早就使这个盒子发生了质变。于是姚师傅几乎没费什么力,便将其打开了。
“里面裝的什么东西?”,领导忙问。
只见姚师傅举起了一块“铜疙瘩”,将上面的灰吹干净后就能看出,这是一块金元宝。
随后姚师傅又从盒子里拿出了一块红宝石,剩下的便是一些黄豆、玉米等五谷。不过姚师傅在摸完这些东西后手却被染成了红色,大家这才注意到,盒子里还有一层红色的粉末。
老专家捏了一些在手上,凑近闻了闻后惊讶地说,“这红色的是朱砂,放了几百年了还这么鲜艳。”
五谷意味着“丰登”,朱砂意味着“辟邪”,宝石和金元宝则代表着“财富”。看来这个盒子应该是某朝修整天安门时放在这里的,为了图个好兆头。
不过这些东西显然已经不适合再封在城楼上了,于是便由相关人员将其带走安置起来。
“解惑”之后,工人们继续拆建工作,然而当拆到西山墙的时候,工人们却敲到了“钢板”,金属的叮当声在工地上十分清脆。施工人员纷纷向这处围了过去。
这里又有什么玄机呢?
当把这块“金属”完整地挖开后,建筑队员们却大吃一惊。这竟然是一枚直径近10厘米的完整炮弹!
这是什么时候埋进墙里的?还会不会爆炸呢?
好在它已经因为时间过久已经生锈了,成为了一枚没有威胁的“艺术品”。在随后拆除过程中,一共发现了6枚同样型号的“艺术品”。
不幸的是,由于时间久远,天安门又经过多次修建,这些炮弹的来历最终查无可证,成了一桩“悬案”。被送到了附近的公安部门进行保存。
七天后,旧城楼在草席搭成的“天幕”内被完全拆除。连附近的居民都不知道,在短短几日内,硕大的天安门城楼消失了!
举世罕见的“中国速度”
天安门城楼的重建自12月中旬拆除时算起,到周总理登上新城楼视察之间只花了112天!不可不说是举世瞩目。
同时,重建天安门证明了工期的长短与质量并非是线性关系。工人们不仅做到了速度上的快,还做到了质量上的高。
诺大的城墙由无数块木板咬合而成。当吊车将西南的一整块城墙吊起来,由木工师傅们拆开后竟然找不出一颗钉子。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纵使是姚来泉这个八级木工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且工人们发现,想要把这些拆开的木头碎片重新拼成城墙也是困难重重。
为了照猫画虎,木工师傅们不得不围在一起,又是画图又是模拟,终于搞清楚了这堆“拼图”的组装方式。
在天安门大体原貌成型之后,工人们开始在细节上“仿古”。雕花、刷漆都严格地按照古法一麻五灰的13道工序。
可谓是尽可能地恢复了旧城楼的原貌。
然而在雕刻到正脊时,大家的意见却发生了分歧。旧城楼的正脊两端刻的是龙,不过有人提议说龙是“四旧”,应当换成向阳花,这一争执最后传到了周总理的耳朵里。
他说,中华儿女号称是“龙的传人”,龙是我们民族的象征,可以用。并在此申明,天安门的主体部分都要照旧,不要做改动。
但在有些人的坚持下,原棚顶上的龙图腾最终被改为了莲花。有人甚至想要将原来的屋檐改成钢化玻璃。
无奈之下,周总理只好下了死命令,“一切照旧,不做改动。”
所以,在物资匮乏的70年代,原墙上的金箔也要贴。为了节省用量,工程队选用了国外进口的金箔,在贴金的时候只能用竹镊夹,否则金箔就会化在手上。因为工人们的“抠搜”,整座城墙上的贴金只用了12斤黄金。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重建城楼,工程人员并不只是“照抄”。他们不仅恢复了城楼的原貌,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改良。
使天安门在保持旧形的基础上更加坚固,能抵御住9级的地震。并使它在实用程度上有了更大的提升,内部不仅通了水电,还安装了暖气和电梯等现代化设备。
我们强调要保护文物,但最好的保护不是原封不动,而是保护它的精神内核。使其尽可能保留原貌的同时与时俱进。
中国人的文化情怀也正来自于此,大道至简,即使数百年转瞬而过,我们也同样能理解古时登楼庆典的盛大和喜庆。
以上是 北京天安城门什么时候建(69年天安门为何拆除重建)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