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典故(台湾的故事传说)

台湾典故(台湾的故事传说)

1.台湾的故事传说

从前,在一座秃山北面的一个沟岔上,住着一个以打猎为生的小伙子,名叫阿里。

有一天,阿里到北山坡上去打猎,突然,看见山下有一只吊睛猛虎,正在追赶两个采花姑娘。阿里急忙从山坡上跑下来,一下跳到老虎的背上,手起刀落,只听“咔嚓”一声,老虎的脑袋被砍落在地,顺着山坡滚了下去。

两个采花姑娘得救了。当他刚要回北山坡上打猎时,又见从天上落下来一个手持龙头拐杖的白胡子老人,老人一边笑,一边拽着两个姑娘的胳膊往南山坡上拉。

阿里是个见义勇为的好小伙,他见这两个姑娘刚脱离虎口,又遭到这坏老头的调戏,心中燃起阵阵怒火。他大喝一声:“住手!”便一个箭步冲到那个坏老头的面前,夺下他的龙头拐杖,狠狠地照着老头的前额打了一下。

那老头痛得大叫一声,放开那两个姑娘,再看他的前额起了一个很大的疙瘩。他一甩袖子,向空中飞去,一转眼,就不见了。

没过多久,晴天响起了雷声,那雷声由远而近,越来越响,只见那两个采花姑娘吓得浑身乱颤,她们焦急地说:“这下可糟了,这下糟了!”阿里奇怪地问:“这是怎么回事?”两个姑娘说:我俩本是天宫里的仙女,听说台湾岛景色怡人,就偷偷来到这里。不想,遇见了恶虎,多亏你救了我俩的性命。

谁知,由于贪恋这里的美景,误了回去的时辰。玉帝派老寿星下来捉拿我俩回天宫治罪。

我们惧怕玉帝的刑法,不愿意回天宫。正在老寿星拉我们的时候,你就跑过来把他打跑了。

他把这件事告诉了玉帝,玉帝震怒,下令让雷神用雷火将这一带的生灵全部烧死。阿里听她俩这么一说,大吃了一惊,没想到自己做好事反而给这一带的生灵带来了大灾难,于是焦急地说:“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搭救这一带的生灵吗?”两个仙女说:“有倒是有,不过要有一个肯于牺牲自己性命的人,跑到南面那座秃山顶上,把雷火引开,使雷火不能蔓延,才能保住这一带的生灵。

阿哥你赶紧躲到安全的地方去吧,我俩这就到秃山顶上去引雷火。”阿里摇着头说:“不,老寿星是我打的,祸是我惹的,怎么能让你们去呢?还是让我去引雷火吧!”说罢,他就拿起那根龙头拐杖,急忙向南边的那座秃山上跑去。

不大一会儿,他就登上了秃山的山项。他仰起头来,朝着天空高声喊道:“雷神噢!老寿星是我阿里打的,那两个仙女是我阿里放的,祸是我阿里惹的,这一切都是我一手造成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你那雷火,朝我阿里身上击吧!”这时,雷神正好来到秃山上空。他举起雷钻和闪锤,只听“轰隆”一声响,一个沉雷,一下子把阿里的身体击个粉碎,雷火在秃山项上燃烧起来。

雷神见火着起来了,转身到天宫交差去了。因为这座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和花草,雷火还没燃烧到半山腰,就自己熄灭了。

阿里虽然被雷火击死了,但他死后不久,这座秃山的漫山遍野却长出了一片片的树木。人们都说,这些树木,是阿里被雷火击碎了的皮肉和头发变成的。

那棵神木呢?据说就是老寿星的那根龙头拐杖所变成的。那两个仙女,见到这种情景,深受感动,她们核计了一下说:“阿里阿哥是为我俩和大伙而死的,他死后,皮肉头发都变成了树木,为人们造福。

我们俩就变成花草,好给阿里阿哥做伴,也为人们造福。”从此以后,这座一无所有的秃山有了树木和花草,漫山遍野,树木郁郁葱葱,花草飘香。

人们为了纪念这个舍己为人的好后生,就把这座山改名叫阿里山。扩展资料:阿里山,位于台湾省嘉义市东方75公里,地处海拔高度为2,216米,坐标为北纬23度31分,东经120度48分,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

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是台湾省的著名旅游风景区。阿里山和玉山山脉与玉山公园相邻,平均气温为摄氏10.6度,夏季平均14.3度,冬季平均气温6.4度。

阿里山森林游乐区西靠嘉南平原,北界云林、南投县,南接高雄、台南县,总计面积高达1400公顷。阿里山以五奇著称,即登山铁路、森林、云海、日出及晚霞。

日出、云海、铁路、森林与晚霞合称为阿里山五奇,它们不但是台湾最具代表性的风景,其声名更是远播海内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里山。

2.台湾的故事和传说

雾社事件是台湾受日本统治时期发生在台湾台中州能高郡雾社(今属南投县仁爱乡)的抗日行动。事件是由于当地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因为不满台湾总督府与地方政府的压迫而发起,牺牲人数近千人,仅次于西来庵事件。事件领导人莫那鲁道自杀外,参与行动的部落几遭灭族,雾社事件是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最后一次激烈的台湾反抗行动。台湾总督府于此事件之处理方式遭日本帝国议会强烈质疑,总督石冢英藏与总务长官人见次郎等人遭到撤换。台湾拍成电影《赛德克•巴莱》

还有一个吴凤

清代台湾开发中,处理汉番矛盾,融合汉番关系,始终是个重大问题。清政府采取"抚番"政策,设通事与番族联络交往。吴凤的经历和素养,使他成为阿里山通事的最佳人选。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到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吴凤任阿里山通事达四十八年之久。通事之责,乃管理汉番贸易,征收番人赋税,开展番族教育,解决汉番纠争等等。吴凤忠于职守,处事公平,力促汉族和番杜的贸易往来,深受番人信赖。但是,番人历有"粟祭"的陋俗。即新谷登场,必"出草"猎取人头祭神。吴凤上任第一年,力劝番人戒俗,软硬兼施无效,最后达成协议:以牛代人,明年一定给人头以祭神。翌年,番人来取人头,吴凤还是劝说加蒙骗,迫使以牛祭神。这样过了五年,番人不干了,说:"今年再不给人头,就杀吴凤祭神。"吴凤眼看推延不过,就取朱一贵义军死者遗留之首骨,以充祭事。每年一具到乾隆三十一年,这些尸骨也用完了。番社又派人素讨人头,吴凤晓之以理,严辞相告,不许妄杀无辜。番人应允,连续三年未用人头祭神。乾隆三十四年,番社发生瘟疫,死了很多人,以:为因没有人头祭神,神灵惩罚所致。番人气势汹汹地查找吴凤,声言一定要杀人以谢神。吴凤知势不可止,好言相慰,并告诉他们:"明天一早,山中有一红衣帽的行人,你们可取他的头。但是有言在先,只准杀这个人,以后不准再杀人。"众番欢呼而去。

第二天早上,果见山道上走来一穿红衣戴红帽的老者。众番蜂起张弓射杀,取其首,愕然发现是通事吴凤。各社番人闻知,悲痛至极,号哭之声震撼山林。吴凤既殉职,众番社酋长聚议,立誓戒除"栗祭"恶俗。吴凤亡于农历八月初十,七日而葬。

吴凤去世后,被尊为"阿里山神"。嘉庆年间,继任通事杨秘根据汉番同胞之愿,在今嘉义县中埔乡社口村立庙祷祀,称"阿里山忠王庙"。每年于吴凤忌日举行祭祀。吴凤生前供职的阿里山一带,后取名为"吴凤乡",兴办起"吴凤中学"。嘉义火车站广场,雕塑吴凤铜像。蒋介石先生为吴凤庙题"舍生取义"匾额。吴凤墓保护完好,庄严肃穆。后人为其墓题联日:"秉浩然气,以救世心,为生民定命,立德立功同不朽。捐百年身,树千秋业,受万家尸祝,其人其事永流芳。

暂时想到的就这些

3.台湾的传说和故事

台湾椰子树的传说 台湾的椰子树,长得非常粗壮高大。

站在椰子树底下,朝天仰望,一片片绿叶像孔雀尾巴一样,好看极了;树上结的椰子又圆又大,里面装的椰子浆,清凉解渴,是人们爱喝的天然饮料。在高山族人眼里椰子树也是有神气的,它的由来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台湾岛上只有高山,没有河流。泉水也埋在很深很深的地底下,无法挖出,人们只能用器皿来接雨水喝。

遇到干旱,天不下雨时,人们只好到海边去喝那又苦又涩的海水。有些离海边远的人,不等到海边就活活渴死了。

这年,台湾岛上又发生了干旱,一连半年没有下雨,渴死的人不计其数。有个名叫椰子的年轻姑娘,家住在台湾岛西部离海边不远的地方。

她看到因缺水而失去了那么多生命,心里非常难过。为了让人们能喝上水,一天,她就拿着铲子,到海边去挖泉水。

她挖呀挖呀,一直挖了七七四十九天,连手指都磨破了,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沙土坑,可是还是看不到半点泉水的影子。 就在这时,玛祖婆来了,对她说:“乖孩子,你这样挖,怎么能挖出泉水呢?”椰子姑娘一听,流着泪说:“那怎么办!难道就这样看着大家渴死吗?”玛祖婆说:“把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的办法是有的,可就是要以生命为代价!”椰子姑娘一听有办法,急忙问玛祖婆:“只要能把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不管用什么办法,我都愿意。”

玛科婆见这个姑娘为了别人甘愿牺牲自己,心里非常感动。于是就从怀里摸出一个像火炭一样的红果子,递给椰子姑娘,说:“乖孩子!你把这个果子吃下去,就能为人们找到甘甜的水了。”

椰子姑娘一听,毫不犹豫地把果子吞了下去。眨眼的功夫,椰子姑娘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大孔雀。

她感到肚子里像燃烧着一团火,嘴里渴得火烧一样,非常难受。她扭动着身躯,一头扎进沙土坑里,尖尖的嘴巴不停地往下钻。

她钻呀钻呀,她的嘴巴终于碰到了清凉的泉水,她痛快地喝着。她边喝边想:我要多喝些水,把泉水含在嘴里带到地面上,送给那些渴极了的人们。

可是她的头被沙土埋着无法动,怎么拔也拔不出来了。这可怎么办呢?她猛一用劲,一下子变成了一棵大树,那高大的树干是她的身躯;宽大的树叶是她的尾巴。

她的头和嘴变成了树根。她用劲吸吮着地下的泉水,然后把吸到的水通过树干送到村上结出的又圆又大的果子里,让人们摘下来就能解渴。

很快,找水的人们知道了椰子姑娘的奉献,纷纷来到大树下,他们喝了果子里的浆液,终于渡过了旱期。人们为了纪念椰子姑娘,把这种树叫椰子树,把它结的果叫椰子。

也就是从这时起,台湾有了椰子树,而且越来越多。

4.关于宝岛台湾的小故事、最多十字

根据可靠记载,到了三国时代,台湾明确称为夷洲。三国时的吴国立国于江南,领域包有会稽及东南滨海地带,和海外的关系极为密切,造船事业与海上交通的发达都超过了前代,所以孙吴政权对于海上经营颇为注意。据《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记载,黄龙二年(230年)春正月,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渡海去求夷洲及洲。由于洲绝远,没法到达,只到了夷洲,并俘数千人而还。此役是大陆王朝开始经略台湾的一件大事。又《三国志·吴志)全琮传记载,此役历时“经年”,士卒多染疾病,死者十有八九。由于上万甲士到达夷洲,而且停留将及一年,自然增加了吴人对夷洲的知识。

夷洲所以能确定为台湾,有赖于吴国丹阳太守沈莹所作《临海水士志》(见《太平御览》卷780所引)关于夷洲的记述。《临海水土志》记载说:“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吴国临海郡的地域,大约北起今浙江宁海、天台,南迄福建闽江入海口以北沿海一带,所谓夷洲“去郡二千里”,这与台湾的方位正相符合。至于夷洲的气候、地形、山夷等,也皆与台湾相同。《临海水土志》又记述夷洲物产及山夷居住、饮食、嫁娶、穿耳、凿齿、猎首等习俗,所述情形都可以在明清时人关于台湾的著述里找到对证。只是《临海水土志》说到山顶有越王射的之白石,在明清时代的台湾已无迹可寻,大概是由于时代久远不存了。又说到山夷处于石器时代,使用青石做成的箭头、刀斧等,这种情形在明清时代的台湾也不见了,这是由于台湾番族已脱离了石器时代。

沈莹于吴主孙皓在位期间(164—280年)撰成《临海水土志》,记载夷洲具体翔实,有如亲历目睹,学者们推测沈莹可能参与黄龙二年夷洲之役,至少也应是接触过夷洲之役归来将士。由于《临海水土志》所提供的记述,绝大多数学者都以为夷洲确是台湾,今日已成为定论。根据可靠记载.到了三国时代.台湾明确称为夷洲.三国时的吴国立国于江南.领域包有会稽及东南滨海地带.和海外的关系极为密切.造船事业与海上交通的发达都超过了前代.所以孙吴政权对于海上经营颇为注意.据(见卷780所引)关于夷洲的记述.记载说:[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吴国临海郡的地域.大约北起今浙江宁海.天台.南迄福建闽江入海口以北沿海一带.所谓夷洲[去郡二千里".这与台湾的方位正相符合.至于夷洲的气候.地形.山夷等.也皆与台湾相同.又记述夷洲物产及山夷居住.饮食.嫁娶.穿耳.凿齿.猎首等习俗.所述情形都可以在明清时人关于台湾的著述里找到对证.只是说到山顶有越王射的之白石.在明清时代的台湾已无迹可寻.大概是由于时代久远不存了.又说到山夷处于石器时代.使用青石做成的箭头.刀斧等.这种情形在明清时代的台湾也不见了.这是由于台湾番族已脱离了石器时代.

沈莹于吴主孙皓在位期间(164-280年)撰成.记载夷洲具体翔实.有如亲历目睹.学者们推测沈莹可能参与黄龙二年夷洲之役.至少也应是接触过夷洲之役归来将士.由于所提供的记述.绝大多数学者都以为夷洲确是台湾.今日已成为定论.赞同40| 评论(1)

5.台湾的传说和故事

台湾椰子树的传说 台湾的椰子树,长得非常粗壮高大。站在椰子树底下,朝天仰望,一片片绿叶像孔雀尾巴一样,好看极了;树上结的椰子又圆又大,里面装的椰子浆,清凉解渴,是人们爱喝的天然饮料。在高山族人眼里椰子树也是有神气的,它的由来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台湾岛上只有高山,没有河流。泉水也埋在很深很深的地底下,无法挖出,人们只能用器皿来接雨水喝。遇到干旱,天不下雨时,人们只好到海边去喝那又苦又涩的海水。有些离海边远的人,不等到海边就活活渴死了。这年,台湾岛上又发生了干旱,一连半年没有下雨,渴死的人不计其数。有个名叫椰子的年轻姑娘,家住在台湾岛西部离海边不远的地方。她看到因缺水而失去了那么多生命,心里非常难过。为了让人们能喝上水,一天,她就拿着铲子,到海边去挖泉水。她挖呀挖呀,一直挖了七七四十九天,连手指都磨破了,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沙土坑,可是还是看不到半点泉水的影子。

就在这时,玛祖婆来了,对她说:“乖孩子,你这样挖,怎么能挖出泉水呢?”椰子姑娘一听,流着泪说:“那怎么办!难道就这样看着大家渴死吗?”玛祖婆说:“把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的办法是有的,可就是要以生命为代价!”椰子姑娘一听有办法,急忙问玛祖婆:“只要能把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不管用什么办法,我都愿意。”玛科婆见这个姑娘为了别人甘愿牺牲自己,心里非常感动。于是就从怀里摸出一个像火炭一样的红果子,递给椰子姑娘,说:“乖孩子!你把这个果子吃下去,就能为人们找到甘甜的水了。”椰子姑娘一听,毫不犹豫地把果子吞了下去。眨眼的功夫,椰子姑娘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大孔雀。她感到肚子里像燃烧着一团火,嘴里渴得火烧一样,非常难受。她扭动着身躯,一头扎进沙土坑里,尖尖的嘴巴不停地往下钻。她钻呀钻呀,她的嘴巴终于碰到了清凉的泉水,她痛快地喝着。她边喝边想:我要多喝些水,把泉水含在嘴里带到地面上,送给那些渴极了的人们。可是她的头被沙土埋着无法动,怎么拔也拔不出来了。这可怎么办呢?她猛一用劲,一下子变成了一棵大树,那高大的树干是她的身躯;宽大的树叶是她的尾巴。她的头和嘴变成了树根。她用劲吸吮着地下的泉水,然后把吸到的水通过树干送到村上结出的又圆又大的果子里,让人们摘下来就能解渴。很快,找水的人们知道了椰子姑娘的奉献,纷纷来到大树下,他们喝了果子里的浆液,终于渡过了旱期。人们为了纪念椰子姑娘,把这种树叫椰子树,把它结的果叫椰子。也就是从这时起,台湾有了椰子树,而且越来越多。

6.台湾的历史及相关故事有哪些

台湾的历史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

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疏球人种的琅峤人。

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

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沈某(此字打不出来)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到宋元时期(公元960一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

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

进入17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

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l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

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

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向荷兰殖民者表示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台湾和澎湖这两个“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荷兰“自应把它归还原主。”

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

郑成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仅4个月即病逝。郑氏政权把大陆的政治、文教制度移植台湾,重视土地开发和兴修水利,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到郑氏政权末期,台湾的汉族人口已达12万人。郑氏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

清政府平定大陆后,开始谋划进攻台湾,曾经采取招抚方针,企图说服郑氏降清未果。郑氏政权曾多次反攻大陆沿海地区,至1678年秋郑军战败,所占领的东南沿海州县全部丧失,随即完全退守台湾。

此时,清朝政府统治中国已成定局,郑氏政权逐步演变成为地方割据政权。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

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郑成功之孙郑克(此字打不出来)率众归顺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

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逼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19世纪60年代.台湾的淡水、鸡笼、安平、打狗相继开港、进口以鸦片为大宗,出口则以茶、糖、樟脑为主。

l9世纪70年代,实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对外“开疆拓土”。向南把琉球和台湾作为扩张的目标,声称台湾是“土番”居住区.是“无主之地”,不在中国主权之下。

清政府—再申明:“台湾全地久隶我国版图”,“全台郡之生番,无一社不归中国者”。1874年1月、日军入侵台湾。

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条》,虽然软弱的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但《北京专条》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

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

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刘铭传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积极推行。

7.台湾的故事传说

台湾椰子树的传说 台湾的椰子树,长得非常粗壮高大。站在椰子树底下,朝天仰望,一片片绿叶像孔雀尾巴一样,好看极了;树上结的椰子又圆又大,里面装的椰子浆,清凉解渴,是人们爱喝的天然饮料。在高山族人眼里椰子树也是有神气的,它的由来也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台湾岛上只有高山,没有河流。泉水也埋在很深很深的地底下,无法挖出,人们只能用器皿来接雨水喝。遇到干旱,天不下雨时,人们只好到海边去喝那又苦又涩的海水。有些离海边远的人,不等到海边就活活渴死了。这年,台湾岛上又发生了干旱俯工碘继鄢荒碉维冬哩,一连半年没有下雨,渴死的人不计其数。有个名叫椰子的年轻姑娘,家住在台湾岛西部离海边不远的地方。她看到因缺水而失去了那么多生命,心里非常难过。为了让人们能喝上水,一天,她就拿着铲子,到海边去挖泉水。她挖呀挖呀,一直挖了七七四十九天,连手指都磨破了,挖了一个又大又深的沙土坑,可是还是看不到半点泉水的影子。

就在这时,玛祖婆来了,对她说:“乖孩子,你这样挖,怎么能挖出泉水呢?”椰子姑娘一听,流着泪说:“那怎么办!难道就这样看着大家渴死吗?”玛祖婆说:“把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的办法是有的,可就是要以生命为代价!”椰子姑娘一听有办法,急忙问玛祖婆:“只要能把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不管用什么办法,我都愿意。”玛科婆见这个姑娘为了别人甘愿牺牲自己,心里非常感动。于是就从怀里摸出一个像火炭一样的红果子,递给椰子姑娘,说:“乖孩子!你把这个果子吃下去,就能为人们找到甘甜的水了。”椰子姑娘一听,毫不犹豫地把果子吞了下去。眨眼的功夫,椰子姑娘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大孔雀。她感到肚子里像燃烧着一团火,嘴里渴得火烧一样,非常难受。她扭动着身躯,一头扎进沙土坑里,尖尖的嘴巴不停地往下钻。她钻呀钻呀,她的嘴巴终于碰到了清凉的泉水,她痛快地喝着。她边喝边想:我要多喝些水,把泉水含在嘴里带到地面上,送给那些渴极了的人们。可是她的头被沙土埋着无法动,怎么拔也拔不出来了。这可怎么办呢?她猛一用劲,一下子变成了一棵大树,那高大的树干是她的身躯;宽大的树叶是她的尾巴。她的头和嘴变成了树根。她用劲吸吮着地下的泉水,然后把吸到的水通过树干送到村上结出的又圆又大的果子里,让人们摘下来就能解渴。很快,找水的人们知道了椰子姑娘的奉献,纷纷来到大树下,他们喝了果子里的浆液,终于渡过了旱期。人们为了纪念椰子姑娘,把这种树叫椰子树,把它结的果叫椰子。也就是从这时起,台湾有了椰子树,而且越来越多。

8.求台湾的历史、民间故事 很急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大陆和台湾是连成一体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台湾岛和大陆之间的陆地不断下降,被海水淹没,台湾逐渐远离大陆,于是大陆与台湾之间便有了台湾海峡。

无论是地壳运动,还是海水阻隔,割不断的是台湾对大陆的情结,隔不断的是大陆对台湾的亲情。台湾的根在大陆,大陆的思念在台湾。

大陆人与台湾人有着共同的祖先,相同的血缘。台湾的民族为汉族和高山族。

汉族主要来自福建泉州、漳州的闽南人,福建、广东的客家人以及20世纪40年代迁台的大陆各省人士。高山族有北来、西来、南来三说。

北来者只是琅峤一带少数人,来自北方的琉球。西来者较多,来自大陆浙闽粤百越之民。

南来者也多,来自南方海岛,但南岛系居民其祖居地亦在中国华南地方。台湾省博物馆阮昌锐教授说:“所以无论自中国大陆直接来台,抑或由大陆而南洋,再由南洋而台湾,台湾原住民的祖居地仍在中国大陆。”

布农人学者达西乌拉弯.毕马说:高山族是“早年大陆迁来的”,其中排湾人、卑南人、鲁凯人、阿美人、雅美人等支系“则与南岛系文化有关联,或系从南洋移来,而他们从南洋或印尼与菲律宾的祖先,则是古代中国大陆的百越之民,当年百越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总括起来,台湾‘原住民’,依然是大陆古代人的子孙,与中华民族有血缘关系,自然是一家人。”凤吹无数,潮涨潮落,湮灭不了台湾与大陆。

自古以来这个拥有陆地总面积3.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便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尚书》的《禹贡》篇把四千多年前的中国分成扬州等九个州,台湾第一部地方志《台湾府志》指出:台湾属于扬州。

《汉书》载“会稽海外有东鳃人”,《后汉书》有“夷洲”的记载,《三国志》记载:吴黄龙二年(230 )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东鳃、夷洲即台湾。元世祖至元年间(1292年前后)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明天启二年(1622)荷兰殖民军侵占澎湖,天启四年(1624)俞咨皋率军围荷军,荷军退往台湾,在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筑城,向北扩展,1650年达侵占全台极盛时期。166l一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军,收复被荷军侵占了38年的台湾。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军击败驻守澎湖的郑军主力,郑成功之孙接受台湾和平统一,清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清光绪十一年(1885)升格为台湾省,直属中央政府。

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战败,光绪二十一年(1895)订中曰马关条约,台湾、澎湖沦为日本殖民地51年。1945 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澎湖光复,回到祖国怀抱。

曲折而厚重的历史孕育了沉甸甸的文化。而民间文学更是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民族文化在一代代人身上得到显现。

《台湾民间文学》是第一部较系统地研究台湾民间文学的著作,以大陆学者来评介台湾的民间文学,本身就具有了开创性的意义。 其叙论五章,采用“立体性”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台湾民间文学产生与存在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台湾民间文学之创作者、传承者,民俗文化与民间信仰。

上编四章,从台湾本岛与澎湖、兰屿等离岛汉族和高山族的民间文学作品入手,列举众多代表作品实例,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并将之与大陆各族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力图追寻台湾民间文学的文化根源。中篇五章,探索娄子匡、朱介凡、金荣华、王秋桂、胡万川等五位资深学者。

百岁的娄子匡先生,为海峡两岸健在最年长的民间文艺学家,被誉为 “中国民俗研究论著的守护神”。作者通过富涵感情之笔,描述了他年青时 期的采录研究,中年时期的台湾民间文学研究,晚年的回忆录和龟文化研究。

娄先生以振兴民族文化为己任,创办东方文化书局,系统翻印大陆民间文学及民俗著作向长期沦陷于日本统治、与大陆隔绝50多年的台湾民众,详细介绍大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学术成果。赞誉朱介凡先生以60年的坚强毅力完成500万字谚学巨著《中华谚语志》,他“以史证谚”、“以俗析谚” 、“以境议谚”、“以谣论谚”的研究方法令人赞叹。

为了海峡两岸学者和外国学者更好理解《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金荣华先生不辞辛劳,披肝沥胆,根据中国故事的实际情况对国际通用的AT

并在其主编的《民俗曲艺》刊物及其丛书(81种)把大量大陆学者的民间信仰习俗田野调查报告推介给台湾学者以及外国学者。胡万川先生不仅在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研究和神话研究上有独特的造诣,而且汲取大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普查经验,推动台湾各县进行乡镇的民间文学普查。

下编八章,对19位有影响的中青年民间文艺学家进行评说。通过对达西乌拉弯·毕马、陈劲榛、陈益源、鹿忆鹿等19位中青年学者的评介,为世人展现了人才辈出、生机勃勃的台湾民间文学研究队伍。

“他们的论著洋溢着学术朝气,闪烁着学术个性。年青学者是朝阳,学术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年青学者的身上”。

你看看 台湾民间文学 这本书吧。

以上是 台湾典故(台湾的故事传说)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