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典故是(登幽洲台歌的典故是什么)

登幽州台歌典故是(登幽洲台歌的典故是什么)

1.登幽洲台歌的典故是什么

陈子昂二十岁进士及第,在政治上拥护武则天。他在二十九岁时曾向武则天上书《答制问事八条》,主张轻刑罚、用贤才、纳谏士、赏功勇、减徭役,提出了许多符合百姓愿望的主张。但武则天当时忙于称帝改制,有自己一套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重视陈子昂这个文学小臣的意见,反嫌他上疏议政太过多事,罢了他的职。几年之后陈子昂重新出仕,又因曾随左仆射乔知之北征并结为密友,牵连进乔知之一案,陷于狱中。出狱后在洛阳任右拾遗。当时东北边境上住着契丹人,虽然势力并不强大,却是潜在威胁。武则天时,镇守东北的松藩总督李尽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举兵南侵,连陷幽、冀、营三州。通天元年,武则天选派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草包军事统帅武攸宜领兵北伐,陈子昂也随军北上,任参知军事。武攸宜根本就不懂军事,才一接敌,便大败亏输,先锋王孝杰全军覆灭。陈子昂屡献破敌策,武攸宜概不理睬。而敌人来势汹汹,不容坐视;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前锋,以阻敌势。武攸宜这次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降职处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偶尔登上了幽州台,放眼河山,极目苍莽,便有了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的无穷感慨。

诗人孤独于幽州台上,放眼山河,思绪万千。他心中到底是忧虑大唐社稷还是感伤文化的萧条呢?在这蓟北幽州台上,他或许想到了大破齐军的燕国上将军乐毅,或许想到了北征乌桓临石观海的三国豪雄曹操,而他在武攸宜帐下,竟无用武之地,英雄已远而前途渺茫,那份旷世的孤独,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是一个沉迷惨淡、生气寂然的时代,初唐四杰在诗坛上吵闹了一阵,什么也没留下就悄然离去;与他同代的张若虚留下一篇《春江花月夜》后也悄无声息,没有在理论上对诗歌创作进行任何的探讨;盛唐群星璀璨的诗国胜景他又无法看见,李杜元白以及王维、高适、岑参等诗坛梁柱那时还一个都未曾出生。而眼下宋之问与沈佺期之流都干了些什么?都写了些什么诗?不过是些吟风弄月邀媚取宠的应景之作。在盛唐与初唐之间,只有他陈子昂一人为改变萎靡诗风冲冲杀杀,只有他一人在单枪匹马地鏖战,“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诗人只有雄心和宏愿,没有盖世神功,他不是独孤求败,也不是金蛇郎君夏雪宜,他在与堕落的宫廷诗的斗争中多少有点显得力不从心。“天地悠悠”,人生短促,每念及此,怎不“怆然涕下”?短短四句,有如阵云深拥、万幕不哗,是何等的深沉抑郁!复如千林振响、万马奔腾,又是何等的悲愤激烈!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孤高一世、上下求索的独行者,也看到了一个百感交集、心事茫茫的感伤者。毫无疑问,陈子昂是诗坛上的孤独大侠,他一人一剑,在初唐与盛唐之间继往开来,依靠挚著的追求、依靠高昂的战斗激情,终于用理论和实践清除了宫体诗的浑浊污垢,开辟了通往盛唐的路。(完)

2.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暗含了什么典故

受到武则天的赏识,被任命为随军参谋,遭到将军武攸宜的排斥,在燕地他登上古老的幽州台,想起古代燕昭王重用大将乐毅的故事,就写诗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作品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白话译文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幽州台歌

3.幽州台的典故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

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衍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扩展资料: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所说的古人,并不单单指燕昭王。这里的古人,是有着囊括所有唐朝之前的贤明君主、有为之士的气概的。

这点,可以从诗的题目中推知一二:舍弃用更为明确的“黄金台”而取意境更为开阔的“幽州台”,对于久负盛名的诗人来说,不会是疏忽导致。

幽州台还有个名字叫“蓟北楼”,诗人同时期作的《蓟丘览古》、《燕昭王》,就明确的以蓟北楼入诗。这里,怕是诗人更着力于“幽州”两字吧。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幽州台

4.登幽州台歌的背景故事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传世巨作,幽州台在古代又称燕台,传说是战国时代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绣花枕头般的武攸宜不懂军事,面对契丹人的强大威胁他根本没有谋略,陈子昂根据当时的情势提出进谏,非但没被采纳,反而遭到贬斥,因此诗人乃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

全诗以辽阔的观感、慷慨悲凉的风格,感伤时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真情流露,其雄浑的气势及其诗意和感情,屹立了千年仍旧撼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万岁通天元年的乱事闹的相当大,当时由于唐营州都督赵文岁羽政策失措,契丹大贺氏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和诚州都督刺史孙万荣联兵反唐攻陷营州,杀赵文岁羽,并衍生一连串的事件,这也是自大唐与吐番和战以来另一次令武则天烦恼棘手的边防大战。

5.登幽州台歌的来历

《登幽州台歌》的来历

公元696年,武则天的堂侄武攸宜带兵出征契丹,陈子昂以参谋的身份随同出征,这是一次正义的讨伐战争,因为契丹人侵略在先。

统帅武攸宜是个平庸胆小的家伙,在一场惨烈的战争中,双方拼杀得十分激烈,唐朝军队有将领战死,武攸宜闻风丧胆,不敢再进了。

成败在此一举,陈子昂挺身而出,批评武攸宜用兵如儿戏,并自愿带领“敢死队”万人前去冲锋杀敌。

此行为惹恼了武攸宜,他觉得陈子昂“犯了上”,瞧不起自己,就将陈子昂由参某降为军曹,只让他掌管文书。

陈子昂忧愤难平,无处排遣,他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眺,“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想到自己一生怀才不遇,备受压抑,不由仰天长叹,涕泪横流。

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怀抱一颗为国为民的忠心,抱负却无法施展,全诗洋溢的悲壮苍凉之气一扫浮艳纤弱之风,诗的音节抑扬变化,意境苍茫遒劲,引起广泛的共鸣,不愧为震撼千古的力作。

6.有关登幽洲台的典故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著名诗人陈子昂也写了一首关于幽州台的诗《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所说的古人,并不单单指燕昭王。

这里的古人,是有着囊括所有唐朝之前的贤明君主、有为之士的气概的。这点,可以从诗的题目中推知一二:舍弃用典更为明确的“黄金台”而取意境更为开阔的“幽州台”,对于久负盛名的诗人来说,不会是疏忽导致。

幽州台还有个名字叫“蓟北楼”,诗人同时期作的《蓟丘览古》、《燕昭王》,就明确的以蓟北楼入诗。这里,怕是诗人更着力于“幽州”两字吧。

7.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读音分段: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直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意译] 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

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作者简介: (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公元698年(圣历元年),因父老解官回乡。

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使之冤死狱中。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以上是 登幽州台歌典故是(登幽洲台歌的典故是什么)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