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典故(有关晋文公的典故有哪些)

晋文公典故(有关晋文公的典故有哪些)

1.有关晋文公的典故有哪些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有关寒食的典故))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

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

2.有关晋文公的典故有哪些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有关寒食的典故))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

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

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

3.晋文公的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缉法光盒叱谷癸贪含楷,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文公守诺重信,另一方面也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看出不能和楚军硬碰,退避三舍也是为了避开楚军的锐气。

4.晋文公的有关历史故事

清明寒食

主条目:清明节、寒食节、割股充饥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晋文公都快饿晕过去了,介子推割了一块腿上的肉与野菜同煮成汤给他,当他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介子推躲避山里,不愿出来。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79]

文公逐麋

晋文公即位后,有一次追猎一只麋鹿却跟丢了,便问路边农夫老古说:“见我的麋鹿了吗?”老古跪着用脚指路说:“往那边去了。”晋文公说:“我问先生,先生却用脚指路,是为什么呢?”老古抖抖衣服站起来说:“想不到我们的君王竟然这样愚笨啊,虎豹因为离开偏远之地靠近人类,所以才被人猎到;鱼鳖因为离开深水,才被人捉住;诸侯离开他的民众而外出远游,才会亡国。《诗经》里说:‘喜鹊筑巢,斑鸠居住。’国君你外出不归,别人就要做国君啦。”于是晋文公开始害怕。回去遇到了栾枝。栾枝问:“猎到野兽了吗,我看您脸上有愉悦的神色?”晋文公说:“我跟丢了,但得到了忠告,所以高兴。””栾枝说:“忠告您的人在哪里呀?”晋文公说:“我没有请他一起来。” 栾枝说:“作为王上却不体恤他的属下,是骄横;命令下得迟缓而诛罚来得迅速,是暴戾;采纳别人的忠告却抛下其本人,是偷盗啊。”晋文公于是回去搭载老古,与他一起回去。

重耳对秦客

晋献公的去世后,秦穆公派子显慰问重耳:“寡人听说,失去国家常常在这个时候,得到国家常常在这个时候。虽然您恭敬严肃,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请考虑一下吧!”

重耳将这事告诉舅舅狐偃,狐偃说:“你还是推辞吧。居丧之人没有值得宝贵的东西,可珍贵的只有仁爱和亲情。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还要用这事来谋利,那么天下谁能说清我们无罪过啊?”重耳便对秦国客人说:“君王赏脸吊唁流亡的我重耳,我在父亲死去居丧的时候,我不能参加丧礼中去,而让您操心了。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我哪里还有其他的图谋来辜负您的情义啊?”重耳行稽颡之礼但不拜谢秦国客人,哭着起身,起身后但不再跟秦国客人私下交谈。

子显复命将事情告诉秦穆公。秦穆公说:“仁人啊,公子重耳!叩拜但不拜谢,是他没已晋献公的继承人而自居,所以没有拜谢。哭着起身,就表示敬爱父亲。起身但不私谈,就表示远离个人利益啊。”[68]

重瞳骈胁

一般正史都强调重耳骈胁,《史记》中说”过曹,曹共公不礼,欲观重耳骈胁。“ 民间有传说重耳为重瞳子。

相关成语

退避三舍: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贪天之功:语出《左传·僖二十四年》。

竭泽而渔:语出《吕氏春秋·义赏》。

师直为壮: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人莫予毒: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危如累卵:语出《韩非子·十过》。

兵不厌诈:语出《韩非子·难一》。

艰难险阻: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行将就木: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志在四方:语出《左传》:子有四方之志。

渭阳之情:语出《诗经·秦风·渭阳》。

5.重耳的相关典故

晋文公(是《左传》载公元前671年-前628年;《史记》载公元前697年-前628年),汉族,姬姓,名重耳,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

初为公子,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后受迫害离开晋国,游历诸侯。

漂泊19年后终复国,杀怀公而立。文公对内,拔擢贤能:以狐偃为相;先轸为帅;赵衰(赵国先祖)、胥臣辅其政;栾枝、冀缺佐其事;郤溱、霍伯将其兵;贾佗、阳子制其礼;魏犨(魏国先祖)、荀伯御其戎。

晋民各执其业;吏各司其职。晋国由此大治。

对外,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尊王攘楚。作三军六卿,勤王事于洛邑、败楚师于城濮,盟诸侯于践土,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个称霸的霸主,亦为后世儒家、法家等学派称道。晋文公,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姬重耳。

初为公子,后受迫害离开晋国,游历诸侯。漂泊19年后终复国,杀怀公而立。

勤王事于洛邑、败楚师于城濮、盟诸侯于践土,开创晋国百年霸业。2人物生平编辑 擦肩而过前651年,年迈的晋献公将崩,欲将晋侯之位传于公子奚齐,且尊骊姬为国母,然献公尸骨未寒,里克、邳郑父等人果聚众作乱,杀死奚齐、卓子(献公与骊姬妹之子),逼死荀息。

里克弑二君,想拥立献公诸子嗣君位。献公子为数不少,可死的死,逃的逃,有贤名者只剩重耳与夷吾。

里克借口杀二君是为迎贤主。公子党皆附里克。

里克派遣狐毛至翟国,面见重耳。狐毛者,狐偃之兄。

狐毛向重耳谈及国内政变。重耳唏嘘不已,狐毛向重耳转达里克之意,重耳犹豫不决,转身问计于狐偃、赵衰。

众人合计的结果:危险,保命第一!这些年,重耳目睹父亲过于残忍的手段,甚至怀疑里克为他设下的也是个圈套。狐毛回报里克。

在里克心中,重耳是除申生外的第二人选,但早已被这些年的血雨腥风吓得畏首畏尾。里克的善意没有得到重耳的理解,转而又去招身在梁国的夷吾。

秦穆公紧盯晋国内政,试图插手,派人联络重耳、夷吾,希望帮助重耳为君,重耳谢绝穆公的好意:“父亲在世时,我就不讨父亲喜欢,为父亲怪罪。如今父亲去世,我又不能为父亲守丧。

为人子者,大不孝顺!哪里还敢贪恋君位?”夷吾在获得了里克的聘书后,也召见了秦国使臣。夷吾喜出望外,便以割让河东五城为条件,获得了穆公的援手。

事实上,夷吾的谋士——冀芮与吕省早就将国内的情况了解的一清二楚,便积极怂恿夷吾回国登基。就这样,公子夷吾在内有里克为主,外有秦嬴为援的条件下,击败了重耳,顺利的回国即位,史称晋惠公。

避难母国晋献公的大军兵分两路,分别围住蒲城与屈邑。夷吾敢于与父亲的军队较量,寡不敌众。

重耳则更干脆,不抵抗,声称:“儿子不能跟老子打!”不久,蒲城陷落,晋军中有一人叫波提的追杀重耳,重耳越墙逃脱。重耳只能投奔其母国——翟。

不久,在翟国与狐偃、赵衰等人会合。重耳的母亲本就是翟人,这里是狐偃的故乡。

对此,狐偃为重耳做了精心的安排,献公也没有去赶尽杀绝,重耳终于可以暂时歇口气,在翟国安居。在翟国一呆竟然就是12年,好在翟君对重耳还不错。

生活在平淡中度过,但也有一件事值得一提:翟国攻打戎族,俘虏了两个貌美的少女,便献给重耳。重耳笑纳,与谋士赵衰分老婆,君臣俩连襟。

季隗为重耳生了两个儿子——伯鯈、叔刘,都是历史的过客,而叔隗为赵衰也生了个宝贝儿子,他就是未来半个世纪威震天下的赵宣子。在翟国重组了家庭,生活过得不亦乐乎,重耳渐渐习惯了,乐不思晋。

惠公迫害惠公即位后,积极打压昔日作乱的公子党,不久就杀死权臣里克、邳郑父,并将国政委任于冀芮、吕省等人,重用亲信,大兴党狱,坐罪者甚众,加剧了晋国高层的矛盾。惠公恐国人附重耳,欲先杀之而后快,便派遣刺客去刺杀重耳。

早有细作打听到惠公之谋,便赶往翟国向重耳报告,他弟弟要对他下手了。重耳与谋臣商议,狐偃说:“我们在这已经呆了12年,盘缠也积蓄够了。

现在应该去其他诸侯国谋取支持。”重耳依其言,便与家小作告别。

就在一切准备就绪时,刺客已来,重耳吓得拔腿就跑,冲到城门口,见到准备好的马车,一跃而上。狐偃、赵衰、贾佗、魏犨等随即跟上,而先轸、狐毛等人则抱憾未能随行。

颠沛流离匆忙之间,重耳一行就上路了,盘缠都没带。自翟国往东,一路颠簸,终于来到卫国境内,没想到一生英明的卫文公一时糊涂,对重耳没有兴趣。

重耳没有得到卫国的一丝援助,又再度起锚。然而,钱财、食物都没有得到补给。

在卫国五鹿,重耳终于忍不住了,放下架子竟向一个农夫乞讨。一个普通农民又有多少粮食去施舍给重耳等十几人呢?农夫从地上拾起土块,调侃重耳:“拿去,吃吧!”饥饿难耐且近乎绝望的重耳气愤的举起鞭子要抽打农夫。

狐偃赶忙阻止了重耳:“这是上天要赐给我们土地啊!说明我们复国在望。”并且煞有介事地向农夫磕了个头,接过土块,装在车上走了。

这种精神胜利法勉强刺激着重耳,重耳的进取之心正在干涸。为了让重耳活命,从人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

6.有关于春秋楚庄主,晋文公两位霸主的故事成语典故

春秋五霸有两种较为流行的说法:一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以下为有关他们的成语故事:

1 齐桓公: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老马识途: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2 晋文公: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

3 秦穆公: 秦晋之好:秦穆公为求将来做霸主,巴结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为讨好年轻的妃子,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为了活命,分别逃往他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的运气比较好,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他忘掉了秦国的恩情,反倒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不得已割地求饶,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联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就扔下妻子,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没想到公子圉又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夷吾,秦穆公当然很生气,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 现在秦穆公与晋国的关系可就很微妙了他是夷吾和重耳两人的姐夫,又是夷吾的儿子公子圉的旧老丈人,还是自己的舅子重耳的新泰山。放到现在,他们的关系不被人的唾沫淹翻才怪!但是这件事情,在当时的社会,又有几个人敢说三道四?最后来,秦穆公的舅子兼女婿——糟老头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如愿以偿的赶走公子圉,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秦晋之好: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现泛指两家联姻。

4 楚庄王: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一鸣惊人:一声鸣叫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问鼎中原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 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

问鼎中原 :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5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7.重耳的故事

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8.晋文公的有关历史故事

清明寒食主条目:清明节、寒食节、割股充饥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有一年晋文公都快饿晕过去了,介子推割了一块腿上的肉与野菜同煮成汤给他,当他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介子推躲避山里,不愿出来。

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79]文公逐麋晋文公即位后,有一次追猎一只麋鹿却跟丢了,便问路边农夫老古说:“见我的麋鹿了吗?”老古跪着用脚指路说:“往那边去了。”

晋文公说:“我问先生,先生却用脚指路,是为什么呢?”老古抖抖衣服站起来说:“想不到我们的君王竟然这样愚笨啊,虎豹因为离开偏远之地靠近人类,所以才被人猎到;鱼鳖因为离开深水,才被人捉住;诸侯离开他的民众而外出远游,才会亡国。《诗经》里说:‘喜鹊筑巢,斑鸠居住。

’国君你外出不归,别人就要做国君啦。”于是晋文公开始害怕。

回去遇到了栾枝。栾枝问:“猎到野兽了吗,我看您脸上有愉悦的神色?”晋文公说:“我跟丢了,但得到了忠告,所以高兴。”

”栾枝说:“忠告您的人在哪里呀?”晋文公说:“我没有请他一起来。” 栾枝说:“作为王上却不体恤他的属下,是骄横;命令下得迟缓而诛罚来得迅速,是暴戾;采纳别人的忠告却抛下其本人,是偷盗啊。”

晋文公于是回去搭载老古,与他一起回去。重耳对秦客晋献公的去世后,秦穆公派子显慰问重耳:“寡人听说,失去国家常常在这个时候,得到国家常常在这个时候。

虽然您恭敬严肃,居丧也不可太久,时机也不可失去啊,请考虑一下吧!”重耳将这事告诉舅舅狐偃,狐偃说:“你还是推辞吧。居丧之人没有值得宝贵的东西,可珍贵的只有仁爱和亲情。

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还要用这事来谋利,那么天下谁能说清我们无罪过啊?”重耳便对秦国客人说:“君王赏脸吊唁流亡的我重耳,我在父亲死去居丧的时候,我不能参加丧礼中去,而让您操心了。父亲死去这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我哪里还有其他的图谋来辜负您的情义啊?”重耳行稽颡之礼但不拜谢秦国客人,哭着起身,起身后但不再跟秦国客人私下交谈。

子显复命将事情告诉秦穆公。秦穆公说:“仁人啊,公子重耳!叩拜但不拜谢,是他没已晋献公的继承人而自居,所以没有拜谢。

哭着起身,就表示敬爱父亲。起身但不私谈,就表示远离个人利益啊。”

[68]重瞳骈胁一般正史都强调重耳骈胁,《史记》中说”过曹,曹共公不礼,欲观重耳骈胁。“ 民间有传说重耳为重瞳子。

相关成语退避三舍: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贪天之功:语出《左传·僖二十四年》。

竭泽而渔:语出《吕氏春秋·义赏》。师直为壮: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人莫予毒: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危如累卵:语出《韩非子·十过》。

兵不厌诈:语出《韩非子·难一》。艰难险阻: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行将就木: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志在四方:语出《左传》:子有四方之志。

渭阳之情:语出《诗经·秦风·渭阳》。

以上是 晋文公典故(有关晋文公的典故有哪些)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