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典故(《弟子规》中的典故)

弟子规典故(《弟子规》中的典故)

1.《弟子规》中的典故

《咬指心痛》《陆绩怀橘》《卧冰求鲤》都是二十四孝图的故事。

第一个是曾子的。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第二个是当然就是陆绩的故事了。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第三个是一个叫王祥的人的故事。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替父从军》当然指花木兰了。流传最广的是《木兰辞》,你也可查一下详细的内容或者译文。就是可汗征兵,上面有花木兰父亲的名字,但是又没有儿子代替。花木兰念及父亲年迈,为尽孝心决心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历经十二年的艰辛,终于衣锦还乡,最后才让战友们知道木兰

是女郎。

《二子学弈》是讲的弈秋和他两个徒弟的故事。是孟子的作品。原文是: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人随之学棋,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下棋的时候总想着把天上的天鹅射下来。就是告诫后人学习要一心一意。

摆脱,赵,不要抄我的~!!耗子,是我的专利哦~~要我的

2.《弟子规》中著名典故有哪些

一、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 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弟子规》中的“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人“活到老,学到老”,可 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贤人的学生。“规”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这 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故事】孔子讲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 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许多宝贵的教学 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中“礼”也叫“礼法”或“礼制”。礼在古代主要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 礼、冠礼),其中含有一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因素。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家庭,上上下下都特别注重礼节。在举行各种礼仪的时 候,一般都要演奏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与各种礼仪相配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有关弟子规的小故事

齐桓公的教训[不亲仁无限害]齐桓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但晚年开始生活腐化,宠信坏人。

他宠信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人。易牙为了让齐桓公尝到人肉的味道,不惜把自己的儿子杀掉;而竖刁为了新近桓公,主动阉割自己成为宦官;开方为了讨好桓公,15年不回家看父母。

管仲对他们很反感,多次对桓公说:“像他们这样杀死自己的儿子、自己阉割自己,背弃自己父母的人是靠不住的。”齐桓公却听不进去。

后来,齐桓公病了,他们原形毕露,对病重的桓公不理不睬,最终桓公被饿死了。纸上谈兵[但学文不力行]赵括是战国时期大将赵奢的儿子,从小熟读兵法,讲起战术来十分在行,赵奢却不以为然。

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大将军廉颇前去抵挡。廉颇很有经验,他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坚守不出,保存实力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秦国的进攻。

秦国见廉颇难付,就采用了反间计,派人散布流言,挑拨赵王和廉颇的关系。赵王中计,派只会空谈兵法的赵括代替了廉颇。

赵括没有分析敌情,轻率地改变了老将廉颇的战略,在泰军的引诱下出兵迎战,结果使40万大军全军覆没。啮指痛心周朝的曾参夫子,表字叫子舆。

他的奉养爷娘,和别人不同,最能够养他父亲母亲的志向。每逢吃饭的时候,必定有酒有肉。

将要收去的时候,一定问过他父亲,这个余下来的酒肉,送给哪个。他的父亲生平喜欢吃那羊枣子,后来他的父亲死了,曾参就终身不吃羊枣子了。

有一次,他在山里砍柴,不料家里忽然有客人来了。他的母亲因为曾参不在家里,又没有钱可以备办供客的东西,不知所措,就用牙齿咬破自己的指头。

当时曾参在山里砍柴,忽然心头像小鹿撞的痛了一阵,就慌慌忙忙背了柴回到家里来。(母子同心,无时不刻将亲人的安危放在心里)。

曾参在孔子门下受学,孔子传了他一部《孝经》,内容共总有十八章。戏彩娱亲[亲所好力为具]拾椹异器[亲所好力为具]蔡顺丧父,世乱岁荒。

奉母,赤黑分筐汉朝有个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事母亲非常孝顺。那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年岁又荒。

没有饭吃了,他就拾了桑树上结的果子,去供奉母亲。用一个器皿装着黑的桑子,又用另一个器皿装红的桑子。

赤眉贼见了很奇怪,就问他这是什么缘故。蔡顺说,黑的奉养母亲,红的自己吃。

赤眉贼听了,也很可怜他的孝顺,就送他牛蹄和白米。

4.《弟子规》中的典故

《咬指心痛》《陆绩怀橘》《卧冰求鲤》都是二十四孝图的故事。

第一个是曾子的。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第二个是当然就是陆绩的故事了。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第三个是一个叫王祥的人的故事。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替父从军》当然指花木兰了。流传最广的是《木兰辞》,你也可查一下详细的内容或者译文。

就是可汗征兵,上面有花木兰父亲的名字,但是又没有儿子代替。花木兰念及父亲年迈,为尽孝心决心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历经十二年的艰辛,终于衣锦还乡,最后才让战友们知道木兰是女郎。《二子学弈》是讲的弈秋和他两个徒弟的故事。

是孟子的作品。原文是: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人随之学棋,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下棋的时候总想着把天上的天鹅射下来。

就是告诫后人学习要一心一意。

5.弟子规中的故事有哪些

太多了,比如王祥的孝心感天,孟宗泣竹,闵子骞谏父,黄香温席等等。

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

时间: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黄香温席(冬则温夏则清)

郯子鹿乳奉亲(亲所好力为具)

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纪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想尽办法混入鹿群之中,终于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带回家让父母喝了。在取得鹿乳的过程中,有一次,一个猎人误认披着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被他的孝心感动,护送郯子出山,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大家。从此国君鹿乳奉亲的孝顺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解:家里有好吃的不能只想到自己的满足,更应该考虑到长辈。水果或菜肴也都要和长辈一起分享,不能吃“独食”。(推而广之:亲所恶谨为去)父母亲不喜欢的东西,或者我们自身而不好的习惯,都要把它去除掉。

6.弟子规中的历史典故

典故篇

01 孟母三迁

02 孟母断机

03 五子登科

04 祖莹学诗

05 黄香温席

06 孔融让梨

07 孔子相师

08 赵普夜读

09 孙敬悬发

10 苏秦刺股

11 车胤囊萤

12 孙庸映雪

13 买巨负薪

14 李密挂角

15 苏洵发愤

16 梁灏夺魁

17 李泌赋棋

18 文姬辨琴

19 韦贤教子

20 道韫柳絮

21 刘宴正字

人物篇

22 尧的故事

23 舜的传说

24 大禹治水

25 千古一帝

26 刘邦反秦

27 唐太宗·李渊

28 宋太祖·赵匡胤

29 元太祖·成吉思汗

30 明太祖·朱元璋

31 清太祖·努尔哈赤

7.有关弟子规的小故事

1、卧冰求鲤(入则孝,出则悌)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杨时“程门立雪”(谨而信)

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大学问家,他的名字叫做杨时。杨时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礼貌,也很谦虚好学的人。不管遇到什么的困难他都想办法把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从别人那里获取。主要是和学习有关的事情,哪怕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他也要做到。

那一年,杨时已经四十岁了,有一次他和他的好朋友游酢提前约好了一起找程颐,程颐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位大学问家。杨时和他的好朋友游酢走到程颐家的时候,得知程颐当时正好在家里面睡觉。由于杨时是一位很懂礼貌的人,于是他就觉得自己不应该在老师睡觉的时候去打扰老师,即便是自己很渴望马上学到知识。

就这样杨时和他的朋友两个人就安安静静地站在老师的门口,等待老师醒来。过了一会儿,天空中渐渐地下起了鹅毛大雪。天气也开始变得很冷。雪越下越大,天越来越冷,但是老师还在睡觉。他们依然很有礼貌,没有打扰老师,而是在大雪中等待。

这时候,杨时的朋友游酢因为寒冷的冬雪天气已经坚持不住了。他有好几次想要把程老师叫醒,但是杨时没有让他这么做。他们两个人在大雪中坚持着,坚持站着等待着老是醒来,等待老师醒过来给他们讲解问题。当程颐老师睡醒的时候,发现门外站着两个“雪人”。

扩展资料:

1、《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

2、2014年9月6日,海南省首开传统文化改造犯人的先河,服刑人员每日诵读和领悟《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学一句,做一句”,潜移默化学会为人。中国司法部肯定海南经验,将海南司法厅编著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材》纳入服刑人员教育统编教材全国发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弟子规

百度百科-程门立雪

百度百科-卧冰求鲤

8.关于弟子规的故事

郯子鹿乳奉亲(亲所好力为具)

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纪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想尽办法混入鹿群之中,终于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带回家让父母喝了。在取得鹿乳的过程中,有一次,一个猎人误认披着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被他的孝心感动,护送郯子出山,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大家。从此国君鹿乳奉亲的孝顺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解:家里有好吃的不能只想到自己的满足,更应该考虑到长辈。水果或菜肴也都要和长辈一起分享,不能吃“独食”。(推而广之:亲所恶谨为去)父母亲不喜欢的东西,或者我们自身而不好的习惯,都要把它去除掉。

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

时间: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以上是 弟子规典故(《弟子规》中的典故)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