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典故(出自资治通鉴的故事有哪些)

资治通鉴典故(出自资治通鉴的故事有哪些)

1.出自资治通鉴的故事有哪些

1、瓦岗起义

李密,能文能武,很有志向。隋末群雄起义时,他掌管瓦岗军,屡败隋军,威震天下。声威之下,瓦岗军原领袖翟让让位给了他。

然而,上位后的李密废杀翟让,引发内部不稳后,先被宇文化及击败,又被王世充击败,只得率部投降李唐,封邢国公。武德二年,图谋叛唐自立,为盛彦师斩于熊耳山。

瓦岗起义的七、八年时间里,动员了上百万群众转战中原,史料记载“破化及,摧世充,声动万里,威行四方”,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推翻隋王朝的斗争中,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2、淝水之战

王猛病逝后,前秦的苻坚在统一北方后,决定挥师南下,灭掉东晋。面对前秦的强势准备,东晋宰相谢安令谢石、谢玄等率8万北府兵开赴淮水一线抗击。

战时,谢玄派将领刘牢之率5000精兵夜战前秦前哨,以劣势兵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的晋军,水陆兼程,直逼淝水东岸。令寿阳城上的苻坚,不禁“草木皆兵”。

谢玄针对苻坚恃众轻敌又急于决战的心理,遣使要求秦军略向后撤,以便晋军渡河决战。然而秦军一退便不可收拾,不仅阵脚大乱,先前降秦的朱序更是趁机大喊秦兵败了,果真导致秦军大乱。

晋军乘机抢渡淝水猛攻秦军,苻坚带兵溃推时,”风声鹤唳“,昼夜逃命。谢玄则乘胜收复了洛阳、彭城等地。最终,前秦军元气大伤,苻坚身中流矢,彻底失败。

3、三顾茅庐

官渡大战后,刘备被曹操打败,投靠刘表。徐庶被曹操所迫,辞别刘备时特地推荐南阳邓县隆中的奇才——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听说诸葛亮不在,众人失望而归。回到新野,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叫人立即备马。到了草屋,却又扑了空,三人只得怏怏而回。

当刘备准备第三次拜访孔明的时候,三兄弟离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率先下马步行。这时,诸葛亮在午睡,为了不打扰他,刘备恭敬地在台阶下等候。

正当张飞等得心烦气躁,想放火烧了草庐时,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这才缓缓“醒来”,开始和刘备谈论起了国家大事,并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

4、蜀汉之亡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也叫“刘蜀”、“季汉”。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

黄巾起义后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诸侯混战,刘备在其中辗转奔波,终于在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进取西川、攻下汉中,建立了蜀国。

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但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大败后,国力微弱。在诸葛亮征服南中之后,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资源。

再度强盛的蜀国,虽然在军事上也常常占据主动,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掌控曹魏的司马家族所灭。

5、司马氏篡魏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将魏国军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子司马师、司马昭也参与国事,但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之间的明争暗斗仍在继续。

司马懿为了斩草除根,还诛灭了王凌及令狐愚三族,并赐死曹彪。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发动政变废除曹芳的帝位,立曹髦为帝,同时陆续平定曹氏集团余党发动的反抗行动。

魏帝曹髦眼见“政非己出,情不能安,又虑废辱”,不甘心做傀儡的他力图反戈一击铲除司马昭,却被司马昭的手下当场刺死。

公元265年2月8日,承袭晋王爵位,司马炎迫使曹奂禅位于自己,改国号为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吴国灭亡,三国时代彻底落下帷幕。

2.资治通鉴10个故事概括

语出《资治通鉴》,是作者司马光的议论。司马光在《通鉴》周显王十年(前359)叙述卫鞅(即商鞅)变法之后,有一段关于守信用的议论,在议论过程中提到了四个历史故事,即“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1、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

事见《史记·刺客列传》,鲁国让曹沫为将军,与齐国作战,打了三次败仗,鲁庄公害怕而献遂邑的土地与齐讲和,但仍以曹沫为将军。后来齐桓公与鲁国在柯地会盟,齐桓公与鲁庄公已经在坛上盟誓,曹沫突然手持匕首劫持了齐桓公,齐桓公左右的人都一下愣住了。齐桓公问:“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但你们大国侵夺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的城池已经就是就是齐国的国境了,你应该好好想想怎么办了。”在这样的无奈的时候,齐桓公便答应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曹沫听后便扔下匕首,走下盟约的高台,走到面北群臣的位置,脸色不变,言谈如故。齐桓公脱离了危险,勃然而怒,但想毁约。管仲说:“不能这样,贪图小利而逞一时之快,在诸侯面前不讲信义,就会失去天下的援助,不如把土地给他们。”最后齐桓公便将侵夺鲁国的土地还给了鲁国。曹沫三次战败而失去的土地都又回到了鲁国。

2、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

事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尔在外流亡很多年,当时很多诸侯国不接纳他,但到了楚国后,楚国热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时,楚国国君问他说:“如果你以后做了晋国国君,将如何报答我?”重尔说:“我看你什么贵重的东西都有,我不会有更稀罕的东西送给你,不过借你吉言,以后我果然做了晋国国君,如果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为回报吧!”后来,重尔果然作了国君,成了晋文公。他也果然与楚国在中原战场上相遇,晋文公便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退避近百里以报楚国招待之恩。

3、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

事见《资治通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魏文侯在与群臣饮酒十分高兴的时候,天下起了雨,魏文侯想起了他与虞人(山林管理者)相约当日要打猎,于是,他便亲自去告诉人家因天雨不能打猎了。此事已在《通鉴》故事(2)中已做了介绍。

4、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事见《资治通鉴》周显王十年(前359),即在司马光这段对信用的议论之前。秦孝公任用公孙鞅变法,法令已经制定,但还未公布。公孙鞅怕老百姓不信,便在国都咸阳集市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下令说谁能把他杠到北门去,便给他十金。老百姓觉得奇怪,也没有人敢去搬运。公孙鞅又下命令说:“能杠过去的人给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便将此木挪到了北门,公孙鞅立即便给了他五十金。此后,公孙鞅才颁布了变法的法令。

资治通鉴》卷三

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昭王。昭王于破燕之后。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古之人君有以千金使涓人求千里马者,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而返。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之,况生者乎!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于是士争趣燕: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昭王以乐毅为亚卿,任以国政。

[2]燕国贵族共同推举太子姬平为燕昭王。昭王是在燕国被齐国攻破后即位的,他凭吊死者,探访贫孤,与百姓同甘共苦。自己纡尊降贵,用重金来招募人才。他问郭隗:“齐国乘我们的内乱而攻破燕国,我深知燕国国小力少,不足以报仇。然而招揽贤士与他们共商国是,以雪先王的耻辱,始终是我的愿望。先生您如果见到合适人才,我一定亲自服侍他。”郭隗说:“古时候有个君主派一个负责洒扫的涓人用千金去购求千里马,那个人找到一匹已死的千里马,用五百金买下马头带回。君主大怒,涓人解释说:‘死马您还买,何况活的呢!天下人知道了,好马就会送上来的。’不到一年,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马。现在大王您打算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比我贤良的人,都会不远千里前来的。”于是燕昭王为郭隗翻建府第,尊他为老师。各地的贤士果然争相来到燕国:乐毅从魏国来,剧辛从赵国来。昭王奉乐毅为亚卿高位,委托以国家大事

3.《资治通鉴》里的历史小故事有哪些

1. 预让漆身吞炭。

春秋后期,有个叫豫让的人,在晋国的大夫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家臣,由于得不到主人的赏识,投靠到另一个大夫智伯的门下。智伯非常高兴,尊豫让为上宾,宾主朝夕相处,竟亲如手足。凡遇有要事,智伯皆请教豫让,与之商讨,豫让十分感激智伯的知遇之恩。韩、赵、魏打败智家,瓜分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杀了智伯,仍不解心头之恨,又把智伯的颅骨用漆漆好,做成饮酒用的酒器。智伯的家臣豫让一心想为主公报仇。

一日,赵襄子到厕所内解手,见有生人,便警觉起来,令手下抓住了豫让。赵襄子左右的人极为愤怒,纷纷拔剑扬刀要杀掉豫让,赵襄子说道:“豫让乃义气之士,我只需小心避开就是了。智伯已死,没有后代,家臣要替他报仇,这是忠烈之举。”于是就把豫让放了。为了防止被赵襄子的人认出自己,他用生漆涂满全身,让浑身皮肤肿烂,毛发脱落;又吞下烧红的木炭,使声音变哑,其间所忍受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像的。

豫让一直密切注视赵襄子的行踪。终于有一天,他打听到赵襄子外出的去向,便事先埋伏在赵襄子所要途经的桥下。谁知赵襄子的车马到了桥边,马匹突然嘶叫惊跳。赵襄子十分奇怪,立即令手下四处搜查,果然,发现桥洞下有个乞丐。赵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不错。于是赵襄子令士卒将他从桥洞里抓了上来,把他杀了。

2.吴起杀妻拜将。

吴起本是卫国人。青少年时代,他散尽家财,拜师学艺,学成了一身好武艺。后来,他又向孔子的高徒曾子学习治理国家的本领。

吴起成年后,在鲁国做了官。不久,强大的齐国发兵进攻鲁国,鲁国君臣上下一片恐慌,无计退敌。吴起见状,对鲁君说:“主公,小将不才,愿率军退敌,保家卫国。”鲁君一听大喜,要拜吴起为将。这时,一个大臣对鲁君说:“主公,此事万万不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他怎能为鲁国尽忠呢?”鲁君一听这话,又犹豫起来。吴起在家,迟迟不见鲁君的拜将命令,心中焦急不安。眼见大敌当前,他恨不得插上双翅,飞上战场,杀敌立功。

这时,有个朋友来访,对他说:“贤弟,有人在国君面前说你娶齐国女人为妻,不可能为鲁国卖力。因此国君不会拜你为将。”吴起听了这话,不禁怒火万丈。他想:做人太难了,有些事情真是说不清楚,干脆,不如快刀斩乱麻吧。想到这里,他手执钢刀,奔入后堂,一刀将妻子的头颅砍了下来。

鲁君是个没主意的人,听了这话,不但没有重赏吴起,反而冷落了他。吴起不顾生命危险,亲冒矢石,打退了齐兵,反而落得这样的下场。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便离开鲁国,来到魏国,投奔魏文侯魏斯。

魏文侯听说吴起求见,问谋士李克道:“吴起为人如何?”李克回答说:“吴起为人,就一心想着立功扬名。但他善于用兵,春秋时代的兵家司马穰苴也不如他。”魏文侯一听,心中大喜,立即接见吴起。西河在黄河之西,与秦国接壤,经常受到秦国的攻击。吴起到西河后,修筑城墙,加强防守,训练士兵,主动出击。

他不但防止了秦国的东侵,还打到秦国的内地去,占领了秦国的五座城池。从此,秦国再也不敢打西河的主意鲁侯鼎战国兵士了。吴起打败秦军,使魏国的地位大大地提高了。吴起不但善于用兵,而且善于带兵。

他与战士同甘共苦,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不骑马,和士兵一样背粮草。战士有病时,他总是亲自为战士尝药。一天,一个战士身上长了痈,吴起前来探病,亲自用嘴为他吸脓血。这个战士的母亲听说后,伤心地哭了起来。邻人问她说:“吴将军关心你的儿子,你应该高兴才是,为什么要哭呢?”战士的母亲说:“过去,吴将军曾为他父亲吸脓血。

4.《资治通鉴》的典故

) 峻兵入台城,司徒导谓侍中褚翜曰:“至尊当御正殿,君可启令速出。”

翜即入上合,躬自抱帝登太极前殿;导及光禄大夫陆晔、荀崧、尚书张闿共登御床,拥卫帝。以刘超为右卫将军,使与钟雅、褚翜侍立左右,太常孔愉朝服守宗庙。

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峻兵既入,叱褚翜令下翜正立不动,呵之曰:“苏冠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峻兵不敢上殿,突入后宫,宫人及太后左右侍人皆见掠夺。

峻兵驱役百官,光禄勋王彬等皆被捶挞,令负提登蒋山。裸剥士女,皆以坏席苦苫草自鄣,无草者坐地以土自覆;哀号之声,震动内外。

初,姑孰既陷,尚书左丞孔坦谓人曰:“观峻之势,必破台城,自非战士,不须戎服。”及台城陷,戎服者多死,白衣者无他。

时官有布二十万匹,金银五千斤,钱亿万,绢数万匹,他物称是,峻尽费之;太官惟有烧馀米数石以供御膳。 或谓钟雅曰:“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仇,盍早为之计!”雅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各遁逃以求免,何以为臣!” 丁巳,峻称诏大赦,惟庾亮兄弟不在原例。

以王导有德望,犹使以本官居己之右。祖约为侍中、太尉、尚书令,峻自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许柳为丹杨尹,马雄为左卫将军,祖涣为骁骑将军。

弋阳王羕诣峻,称述峻功,峻复以羕为西阳王、太宰、录尚书事。 峻遣兵攻吴国内史庾冰,冰不能御,弃郡奔会稽,至浙江,峻购之甚急。

吴铃下卒引冰入船,以蘧蒢覆之,呤啸鼓枻,溯流而去。每逢逻所,辄以杖叩船曰:“何处觅庾冰,庚冰正在此。”

人以为醉,不疑之,冰仅免。峻以侍中蔡谟为吴国内史。

温峤闻建康不守,号恸;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对。庾亮至寻阳,宣太后诏,以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加徐州刺史郗鉴司空。

峤曰:“今日当以灭贼为急,未有功而先拜官,将何以示天下!”遂不受。峤素重亮,亮虽奔败,峤愈推奉之,分兵给亮。

后赵大赦,改元太和。三月,丙子,庾太后以忧崩。

苏峻南屯于湖。 夏,四月,后赵将石堪攻宛,南阳太守王国降之;遂进攻祖约军于淮上。

约将陈光起兵攻约,约左右阎秃,貌类约,光谓为约而擒之。约逾垣获免,光奔后赵。

壬申,葬明穆皇后于武平陵。 庾亮、温峤将起兵讨苏峻,而道路断绝,不知建康声闻。

会南阳范汪至寻阳,言“峻政令不壹,贪暴纵横,灭亡已兆,虽强易弱,朝廷有倒悬之急,宜时进讨。”峤深纳之。

亮辟汪参护军事。 亮、峤互相推为盟主,峤从弟充曰:“陶征西位重兵强,宜共推之。”

峤乃遣督护王愆期诣荆州,邀陶侃与之同赴国难。侃犹以不豫顾命为恨,答曰:“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

峤屡说,不能回;乃顺侃意,遣使谓之曰:“仁公且守,仆当先下。”使者去已二日,平南参军荥阳毛宝别使还,闻之,说峤曰:“凡举大事,当与天下共之。

师克在和,不宜异同。假令可疑,犹当外示不觉,况自为携贰邪!宜急追信改书,言必应俱进;若不及前信,当更遣使。”

峤意悟,即追使者,改书;侃果许之,遣督护龚登帅兵诣峤。峤有众七千,于是列上尚书,陈祖约、苏峻罪状,移告征镇,洒泣登舟。

陶侃复追龚登还。峤遗侃书曰:“夫军有进而无退,可增而不可减。

近已移檄远近,言于盟府,刻后月半大举,诸郡军并在路次,惟须仁公军至,便齐进耳。仁公今召军还,疑惑远近,成败之由,将在于此。

仆才轻任重,实凭仁公笃爱,远禀成规;至于首启戎行,不敢有辞,仆与仁公,如首尾相卫,唇齿相依也。恐或者不达高旨,将谓仁公缓于讨贼,此声难追。

仆与仁公并受方岳之任,安危休戚,理既同之。且自顷之顾,绸缪往来,情深义重,一旦有急,亦望仁公悉众见救,况社稷之难乎!今日之忧,岂惟仆一州,文武莫不翘企。

假令此州不守,约、峻树置官长于此,荆楚西逼强胡,东接逆贼,因之以饥馑,将来之危,乃当甚于此州之今日也。仁公进当为大晋之忠臣,参桓、文之功;退当以慈父之情,雪爱子之痛。

今约、峻凶逆无道,痛感天地,人心齐壹,咸皆切齿。今之进讨,若以石投卵耳;苟复召兵还,是为败于几成也。

愿深察所陈!”王愆期谓侃曰:“苏峻,豺狼也,如得遂志,四海虽广,公宁有容足之地乎!”侃深感悟,即戎服登舟;瞻丧至不临,昼夜兼道而进。 郗鉴在广陵,城孤粮少,逼近胡寇,人无固志。

得诏书,即流涕誓众,入赴国难,将士争奋。遣将军夏侯长等间行谓温峤曰:“或闻贼欲挟天子东入会稽,当先立营垒,屯据要害,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清野坚壁以待贼。

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必自溃矣。”峤深以为然。

五月,陶侃帅众至寻阳。议者咸谓侃欲诛庾亮以谢天下;亮甚惧,用温峤计,诣侃拜谢。

侃惊,止之曰:“庾元规乃拜陶士行邪!”亮引咎自责,风止可观,侃不觉释然,曰:“君侯修石头以拟老子,今日反见求邪!”即与之谈宴终日,遂与亮、峤同趣建康。戎卒四万,旌旗七百馀里,钲鼓之声,震于远近。

苏峻闻西方兵起,用参军贾宁计,自姑孰还据石头,分兵以拒侃等。 乙未,峻逼迁帝于石头。

司徒导固争,不从。帝哀泣升车,宫中恸哭。

时天大雨,道路泥泞,刘超、钟雅步侍左右。峻给马,不肯乘,而悲。

5.资治通鉴有哪些故事

有《请君入瓮》、《剖腹藏珠》、《苏武牧羊》、《口蜜腹剑》、《为法自弊》等。

1、《请君入瓮》天授二年(691年)初,酷吏丘神绩被处死,有人告周兴与丘神绩通谋,武则天命来俊臣审问。来俊臣于是请周兴吃饭,来俊臣问:“囚犯如果硬是不认罪,该怎么办才好?”周兴大笑说:“这太容易了,把犯人放到瓮里,四周燃起炭火。”

来俊臣派人找来一口大瓮,按照他出的主意用火围着烤,然后站起来说:“来某奉陛下圣旨审查于你,请君入瓮吧!”周兴见大事不妙,磕头求饶,表示愿意招认。按法律,周兴当处死刑,武则天赦他一死,命改判为流放岭南,在路上被仇家所杀。

2、《剖腹藏珠》西域有个商人,偶然得到一颗珍珠,乃是见所未见的无价之宝。他非常喜爱,深怕被人盗去,搁在哪儿都不放心。

后来,他“剖身以藏之”,剖开自己的肚子,把珍珠藏在里面。这样倒是相当稳妥了,可是他的命也就没了。

3、《苏武牧羊》汉朝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一说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一说在今甘肃白亭海 ) 边牧羊,手持汉朝符节,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

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4、《口蜜腹剑》李林甫担任宰相,对于才能功业在他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威胁到他相位的的官员,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以文才仕进的。

他表面和善,言语动听,却在暗中阴谋陷害。世人都称他是“口有蜜,腹有剑”。

唐玄宗曾在勤政楼垂帘观看乐舞。兵部侍郎卢绚以为玄宗已经离去,便扬鞭策马从楼下缓缓而过。

他风度翩翩,玄宗赞美不已。李林甫得知,担心卢绚被玄宗重用,便将卢绚的儿子召来,对他道:“你父亲素有名望,岭南道的交州广州等地现在缺乏有能力的官员,陛下有意让你父亲前去。

如果他不肯远赴岭南,肯定会被贬官。我给你出个主意,不如让他到东都洛阳去做太子宾客或太子詹事,这也是清贵显职。”

卢绚果然不肯前往岭南,便按照李林甫的建议,主动到洛阳任职。李林甫担心违背众望,便任命他为华州刺史,不久又奏知玄宗,称其患病不能理事,将他贬为太子员外詹事。

5、《为法自弊》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进行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制度改革,太子驷触犯新法被商鞅定罪。秦国逐渐富强起来。

后来太子驷成为秦惠文王,他公报私仇要治商鞅罪过。商鞅出逃,因没有证件,没人敢收留,没想到商鞅作法自毙,被秦王所杀。

6.《资治通鉴》人物故事

《资治通鉴》故事十一月,戊子,上至濮阳,窦德玄骑从。

上问:“濮阳谓之帝丘,何也?”德玄不能对。许敬宗自后跃马而前曰:“昔顼居此,故谓之帝丘。”

上称善。敬宗退,谓人曰:“大臣不可以无学;吾见德玄不能对,心实羞之。”

德玄闻之曰:“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此吾所能也。”李曰:“敬宗多闻,信美矣;德玄之言亦善也。”

人物典故窦德玄,唐高宗麟德年中做卿相,奉命出使扬州。渡过淮河,船已离岸几十步远了,看见岸上有一个人,面容憔悴。

捧着一个小包袱坐在地上。德玄说:“天色已晚了,又没有船过河。”

就让他坐上了船。船行到江中觉得他象是很饿的样子,又给他饭吃,才渡过去。

等到德玄上马离开,那个人就跟着走,已走了几里路,德玄感到很奇怪,就问道:“现在你要到哪里去?”他回答说:“我不是人,是鬼使。现在去扬州,拘拿窦大使。”

德玄又问:“大使叫什么名字?”说:“名德玄。”德玄惊恐,下马跪拜说:“我就是那个人。”

流着眼泪请求《资治通鉴》故事十一月,戊子,上至濮阳,窦德玄骑从。上问:“濮阳谓之帝丘,何也?”德玄不能对。

许敬宗自后跃马而前曰:“昔顼居此,故谓之帝丘。”上称善。

敬宗退,谓人曰:“大臣不可以无学;吾见德玄不能对,心实羞之。”德玄闻之曰:“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此吾所能也。”

李曰:“敬宗多闻,信美矣;德玄之言亦善也。”人物典故窦德玄,唐高宗麟德年中做卿相,奉命出使扬州。

渡过淮河,船已离岸几十步远了,看见岸上有一个人,面容憔悴。捧着一个小包袱坐在地上。

德玄说:“天色已晚了,又没有船过河。”就让他坐上了船。

船行到江中觉得他象是很饿的样子,又给他饭吃,才渡过去。等到德玄上马离开,那个人就跟着走,已走了几里路,德玄感到很奇怪,就问道:“现在你要到哪里去?”他回答说:“我不是人,是鬼使。

现在去扬州,拘拿窦大使。”德玄又问:“大使叫什么名字?”说:“名德玄。”

德玄惊恐,下马跪拜说:“我就是那个人。”流着眼泪请求《资治通鉴》故事十一月,戊子,上至濮阳,窦德玄骑从。

上问:“濮阳谓之帝丘,何也?”德玄不能对。许敬宗自后跃马而前曰:“昔顼居此,故谓之帝丘。”

上称善。敬宗退,谓人曰:“大臣不可以无学;吾见德玄不能对,心实羞之。”

德玄闻之曰:“人各有能有不能,吾不强对以所不知,此吾所能也。”李曰:“敬宗多闻,信美矣;德玄之言亦善也。”

人物典故窦德玄,唐高宗麟德年中做卿相,奉命出使扬州。渡过淮河,船已离岸几十步远了,看见岸上有一个人,面容憔悴。

捧着一个小包袱坐在地上。德玄说:“天色已晚了,又没有船过河。”

就让他坐上了船。船行到江中觉得他象是很饿的样子,又给他饭吃,才渡过去。

等到德玄上马离开,那个人就跟着走,已走了几里路,德玄感到很奇怪,就问道:“现在你要到哪里去?”他回答说:“我不是人,是鬼使。现在去扬州,拘拿窦大使。”

德玄又问:“大使叫什么名字?”说:“名德玄。”德玄惊恐,下马跪拜说:“我就是那个人。”

流着眼泪请求宋神宗熙甯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

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编辑完成。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君实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

这部书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北宋时代,在中唐以来长期混战之后,实现了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学术文化;同时,内政多弊,御戎不力,“积贫积弱”,局势不稳。

这是一个有生气的时代,又是一个很苦闷的时代,是个前进的时代,又是个软弱的时代。当时,君主将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虑如何生活,寻找出路。

于是,有主张以“柔道”治天下,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有立志改革,而实行变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铤而走险,起义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人们,特别是历史学家,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往往面对现实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鉴历史,为了有资于治国安邦,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

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7.求一篇《资治通鉴》里面有名的故事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随便找了一个,这个是卷第二百七,则天顺圣皇后下,也就是武则天的一段,翻译过来就是:

武则天曾经问狄仁杰:“我想用一个人才,用谁好呢?”狄仁杰说:“不知道皇上要用做什么职位?”武则天说:“要能做将相的人。”狄仁杰说:“要说文才的话,苏味道、李峤都可以用。如果要找大才的话,用荆州长史张柬之,这个人虽然老了点,但是是丞相之才。”太后就把张柬之任命作洛阳司马。几天以后,又问狄仁杰可以用什么人才,狄仁杰回答说:“我上次推荐了张柬之,陛下还没用呢。”太后说:“已经升迁了啊,”狄仁杰回答说:“我给皇上推荐的是作宰相的人,不是作司马的。”于是,又把张柬之提升为秋官侍郎;后来,终于任命了宰相。狄仁杰还曾经推荐过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几十人,都是有名的贤臣。有人说:“天下桃李,都在狄仁杰门下。”狄仁杰说:“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

8.求《资治通鉴》中故事三则

曲突徙薪 初,霍氏②奢侈,茂陵徐生③曰:“霍氏必亡。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④,众必害⑤之。

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⑥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书三上,辄报闻⑦。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⑧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⑨,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⑩,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⑾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⑿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

向使福说得行,则国无裂土出爵之费,臣无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

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⒀。 【注释】 ①《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北宋司马光等用19年时间编纂而成,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定名。

②霍氏:指西汉大臣霍光一家,霍光执政20年,纵容他的妻子毒死汉宣帝原配皇后,而立自己的女儿为皇后。他的子孙封侯,女婿们都掌握兵权。

霍光死后,霍家仍骄横荒淫,后来还要谋杀丞相,废掉宣帝,而立霍光的儿子为帝。事发后,霍家灭族,株连被杀的几千家。

③茂陵徐生:茂陵人徐先生,从下文看,名福。 ④右:上,级别高。

⑤害:嫉妒。 ⑥疏:臣子对皇上陈述事情的文章。

⑦报闻:汉代制度,皇帝对臣子的奏疏如果不采用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 ⑧过:拜访。

⑨突:烟囱。 ⑩上行:上座。

⑾录:邀请。 ⑿寤:醒悟,明白。

⒀郎:郎官,皇帝侍从官的通称。 【译文】 当初,霍氏家族奢侈,茂陵人徐先生说:“霍家一定会灭亡。

奢侈就不谦逊,不谦逊就会轻视慢待上边,轻视慢待上边这是悖逆的路子。高居人上,大家就会怨恨。

霍家掌权的时间很长了,怨恨他们的人多了!天下怨恨他们,他们还在走悖逆的路子,那么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于是向皇帝上书说:“霍家的权势太盛了,陛下如果爱护、优待他们,应该及时抑制他们,不要让他们走向灭亡!”上了三次书,每次上边总是答复“知道了”,而不认真对待。后来把霍家灭族了,而告发霍家谋反的人都受到了封赏,有人为徐先生报不平,上书给皇帝说:“我听说从前有个客人到一家去串门儿,见到主人家灶火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有一堆柴火,客人对主人说:‘要把烟囱改为弯曲的,要把柴火挪远一点儿。

不然的话,将要发生火灾。’主人一声不吭。

不久这家果然失火了,街坊邻居们一起救火,幸好扑灭了。于是主人宰牛备酒,答谢街坊邻居们,烧伤严重的坐在上座,其余的人根据各自出力的大小顺序落座,就是不请那个建议修改烟囱、挪远柴火的。

他人跟主人说:‘假如当初听人家的话,就用不着宰牛买酒了,怎么也不会有火灾的。现在估量人们出力大小而请客,怎么建议修改烟囱、挪远柴火的那个人沾不着光,而这些烧焦头发、烫坏脑门的倒成了座上客了呢?’主人这才醒悟过来而请来了那位客人。

而今茂陵徐福屡次上书说霍家将要叛乱,应该防止、杜绝事件的发生。当初,如果徐福的意见能够实行,那么国家就用不着拨出土地、拿出官爵了,而霍家也不会有因为叛乱而被灭族的祸害。

事情过去了,就偏偏徐福得不到奖赏,希望陛下想想这件事,应该尊重提出修改烟囱、挪远柴火建议的人,让他的功劳在那些烧焦头发、烫坏脑门的人之上吧。”皇帝于是赏赐徐福丝绸十匹,后来让他当了郎官。

【点评】 世间有一种人,叫做“事后诸葛亮”,这种人应该是永远多于“事前诸葛亮”的吧?因为能防患于未然的毕竟是少数,而且即使有,也不一定能得到重视。这样想来,其实能做“事后诸葛亮”也是很不容易的,一来需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二来需要有认识错误的智慧。

文中的徐福应该说还是幸运的,他起码没有像《三国演义》里袁绍手下的田丰,等事实证明自己预见正确的时候,也就是他的主子要结果他性命的时候,因为他比主子还聪明嘛! 天知地知 杨震①孤贫好学,明欧阳《尚书》②,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③孔子杨伯起。”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④,众人谓之晚暮⑤,而震志愈笃。

邓骘⑥闻而辟⑦之,时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吏、东莱太守,当之郡⑧,道经昌邑⑨,故所举荆州茂才⑩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⑾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后转涿郡⑿太守,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官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注释】 ①杨震:华阴(今属陕西)人,字伯起,东汉名臣。

②欧阳《尚书》:西汉欧阳伯和创立了《今文尚书》的“欧阳学。

以上是 资治通鉴典故(出自资治通鉴的故事有哪些)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