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酒器(古代酒器大全)
古代酒器(古代酒器大全)
在中国历史上,酒和茶一直是中国人喜爱的饮料。特别是用传统方法制作酒曲制成的酒,风格独特,美观大方。
当时老百姓喝的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悠久的黄酒。另一种是蒸馏酒,从宋代开始逐渐普及。这一时期还有葡萄等水果制成的果汁酒,所占比重并不大。至于我们现在经常喝的啤酒,出现在上世纪初。
不同种类的酒决定了不同的饮酒方式,所以饮酒的器具也不同。
在商周时期,人们普遍使用许多酒器,但尊(又称尊)和爵是最具代表性的酒器。
樽是一种大口盛酒的器皿,用来储酒,准备倒酒。材质多为青铜,颈微缩,腹鼓,底平。大多是方形或圆形,形状很多。常饰以动物形象,如“祭尊”、“象尊”、“龙虎尊”、“四羊方尊”。《晏子春秋》说,“夫知千里之外,不从孤魂。”言下之意,在酒席上推杯换盏,就可以决胜千里之外,用策略战胜敌人。这里的“戟”是盛肉的器皿。
“爵”是另一种酒器,需要强调。经常看古代电视剧的人都会对这种酒有印象。也是青铜制成,形状是深腹。前面有个槽,叫“刘”。槽口交界处有“柱”,底部有三条腿,可以放在火上暖酒。
在《诗经·潇雅》中有:“看一看康珏的别样,以便发挥你的时候。”康爵是空爵。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把酒倒进沥干的“爵”里,在这个时候呈现给你尊敬的人。至于爵位,也是来源于酒爵的意思。《礼记·中庸》:“宗庙之礼,故序与幕(被祭者之秩)亦序与贵族,故贵贱之辩也。”“加官进爵”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爵”的形状很奇怪,很不自然。它是中国特有的,似乎是其他文化所没有的。
物体的形状通常受到它们所用材料或特定用途的影响。“爵”的形状是不规则的,所以它不应该模仿日常陶器的旋转车轮形成的形状。换句话说,觉的创意很可能是基于一种先做模型的特殊需要。“爵”的成型和铸造比“尊”或“钱”等规则的圆柱形酒器要困难得多。“尊”或“钱”的外模只用三块就能成型。如果没有带柱的“爵”,需要八九件。如果你有一个带柱的“爵”,就需要再加两块。从铸造的技术层面来说,“爵”是一个复杂的模具,对技术要求非常高。
严格来说,这应该是发展过程中的晚期类型的酒器。但根据目前发掘的结果,“爵”可以说是在能够制作立体酒器之后立即铸造的东西。
“爵”的出现是作为酒器使用,有很多地方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实际需求。它被铸造成有一条长长的尾巴,显然是为了平衡它的长流,它不容易倾倒。但是,注酒的流程没有必要的那么宽那么长,甚至没有必要。比如“钱”“剑”之类的酒器,没有流量。“爵”流上有两个立柱,看似没有考虑太多实际需求,但会增加很多铸造的麻烦和成本。列是紧接在“爵”之后出现的形式。这应该不是简单的装修。可能是当时的人们基于某种图腾信仰,故意铸造出这种在其他文化中没有的不寻常的形状。“绝”的另一个意思是“鸟”。
虽然可以解释为借谐音,但“绝”的形象确实很像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的“鸟”的样子。在商朝,有一个神话传说,它的祖先是吞吃黑鸟的蛋而出生的。鸟图腾是东方氏族的共同信仰,商氏族起源于东方。他们之间应该有某种联系。
很多出土的“爵”腹部都有吸烟的痕迹,可以推断“爵”是暖酒器。“爵”温酒加热后,不方便用手从火上取下。因此,在铸流上有两个立柱,以便用“木锤”或布将其提起。未知。当然,这都是猜测,真正的原因,恐怕永远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谜。
“爵”的容量在汉代的笔记中写明可以盛一升,即不到今天一升的五分之一。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是一个整数。至少从出土的爵来看,商朝的“爵”不是很大,容量也很有限。小的恐怕装不了一百毫升,大的才两百毫升。商酒的酒精度一般很低,爵中的酒只能喝一两次。不仅不够暖酒,而且作为酒杯使用也不方便。因此,“爵”大概只是礼仪的需要。商朝贵族设宴时,取出“爵”,只奉少量酒,以示行礼时的姿态。如果真的要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恐怕“爵”是不能胜任的。
“锟”是商代和西周早期流行的另一种酒器。多为青铜器,形制与“爵”相似,但体型较大,有三条腿、两根柱子、一个柄(带手的部分)、圆口、平底、无流、无尾。有的是方的,四边形的,下面有四只脚,有盖,有的是腹级的,形如骷髅。“坤”的容量很大,有的能装七八升酒。用这种酒器喝酒,应该远比“爵”更过瘾。
现在人们经常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宴席的热闹,这个成语叫做“横刀”,其中“横刀”是从商代到西周中期流行的一种酒器。它有不同的形状,大多由青铜制成。鼓肚,有溪有锅,上有盖,下有圆座。《诗经·风·七月》里有:“骂他是魔鬼,你就长生不老。”“八碗”是用犀牛角雕刻而成,经常出现在《诗经》中,而后世诗词中提到的“八碗”已经是饮酒器的代名词。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坐起喧哗者,众客围之。”更何况这个酒器大家都知道。
“符”也是西周早期的一种酒器。它的嘴很大,看起来像尊,但比尊小。有圆形体和椭球体两种。一般圆形为微张口,腹部深而鼓,颈部略成束状,下部有圆足,小腹有耳。椭圆体口阔奢,腹深鼓,颈扎或径宽,足圆,多有遮盖。《礼记·礼记》中有:“祭宗庙,尊者举弓,卑者举角”。可见这种酒器也是顶级人才能用的。
至于“卑者举角”的“角”,盛行于商周时期,多以青铜制作。其形似“爵”,大口三足,多为锥形,无流,无柱,多为盖。在古代,饮酒器皿中的“爵”、“钱”、“万”、“鉴”、“窖”统称为“五爵”。
除此之外,还有“三十”、“一”、“千”、“贤”、“赋”、“被”等。“三十”除了盛酒,也是调酒的器具。商周时期盛行。它们大部分是由不同形状的青铜制成的。腹,圆口或椭圆形口,带盖,圆足,挑梁,可提如筐。“驿”是一种大型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年。作为长方形,有平底,有盖子,有的还有耳朵。
《说文解字》中提到“器”,说它是“祠堂里常见的器皿。”可见“易”和尊一样,都是高贵的酒器。在郑玄《周立》的注释中有:“易也尊君。”但因为是“正规器皿”,“仪”是指祠堂使用的各种礼器。
“寿”也是一种大酒器,也是用来酿酒的。有陶器、青铜器、木材等材料。流行于商周时期,形制为圆形或方形,容量大,口小,腹深,足圆,有盖。肩膀上有两只耳朵,通常有环,下腹部有一个鼻子。“瓶”是用来温酒和倒酒的器皿。从殷商到战国都在用。大部分都是青铜做的。它的形状像一个“罐子”,有一个很深的肚子,一个圆形的嘴和一个盖子。前面有条小溪,后面有个坛子,底下有三四条腿。盖子和罐子之间有一条链条,其作用与今天的酒壶颇为相似。
“赋”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它们大部分是由陶器制成的,但也有青铜的。形似壶,腹大,体圆,有盖,腹有四环。《礼记·礼记》中有:“五敬,门外,门内。”“赋”在秦国还是一种乐器,其目的是使音乐具有明确的节奏。古书上有个游泳池相遇的故事,蔺相如逼着秦国的赵浩棋打他,给赵国留了面子。
北京奥运会期间,还有一场经过改装的打击乐表演,让很多人知道了这件古老的乐器,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原来是一件盛酒的器皿。在依桐的习俗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一种粘土器皿,所以里面装满了果肉,秦人击鼓庆祝节日。”
因为“赋”作为乐器是秦国独有的,在《报孙》中说:“我家是秦国人,我能吹口哨为秦音…….”这句话挺符合张艺谋“打你”的安排,结果也确实是“百日咳”。
至于“杯”,最开始都是陶器,后来有青铜、金、银、玉、漆、瓷等。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如圆形、方形、鸟、动物、花、水果等等。它起源于商朝,一直沿用至今。
以上是 古代酒器(古代酒器大全)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