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棣的历史评价不高(关于史学家评价朱棣是怎样的)

(张士诚 画像)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

这一年,农民青年朱元璋的造反事业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五月,朱元璋收到了另外一位竞争对手张士诚的请战书,内容是告诉朱元璋,自己要进攻太平(安徽当涂)让朱元璋洗干净脖子等死。

太平县,距离朱元璋的老巢应天(南京),距离并不算太远。

如果太平有失,那么应天也恐有不保,所以朱元璋的心情十分焦虑。

他不停的筹措军务,前线后勤的来回跑,乃至于根本腾不出时间来看一眼自己的刚刚降临人间的儿子。

没时间看儿子,当然也没有时间给儿子起名字。

所以直到七年之后,即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这个孩子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朱棣。

封建帝制时代,有两种人的子嗣众多,一种是穷人,一种是富人。

当然了,这个世界基本上也就可以分为这两种人。

穷人之所以要不停地生育,是因为世道艰难,乱世无情,生而为人,活下来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儿,所以只有生得多,成活的几率才会变多。

而富人之所以子嗣众多,则是因为过剩的资源必须要有足量的子孙来继承,生一个也是锦衣玉食,生两个也是富贵荣华,既然如此,那多生几个又有什么妨碍?

于是,我们造反成功,摇身一变成为皇帝的朱元璋本着多生优生的基本方针,短短几年,居然养育了二十六个儿子。

皇帝的儿子,即为明朝的藩王。

但这些藩王同志们的质量,却可谓是一言难尽。

有整天只知道行凶作恶的秦王朱樉,有整日里只知道饮酒赋诗的庆王朱栴,还有无时不刻都在搞贪污腐败的郢王朱栋。

有资质差的,当然也有水平拔尖的。

宁王朱权英明勇武,是块领兵打仗的好材料。

周王朱橚,天性仁善,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大家。

而文章开头的燕王朱棣,更是个文韬武略的优秀人才,各方面的属性值都直逼其父朱元璋。

不过虽然朱权,朱棣这几位仁兄的表现十分亮眼,但老皇帝朱元璋却并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

帝王目之所及,满眼都是自己的另外一位儿子,朱标。

一来,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封建时代深入人心,而朱标就是皇帝的嫡长子,所以必然深受皇帝青睐。

二来,这个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儿子,斯文有礼,仁爱慈善,是皇帝十分寄予厚望的帝国继承人。

三来,朱标在兄弟间很有威望,他当太子,乃至于未来做皇帝,大家都没什么意见。

当然了,就算有意见也得憋在心里,因为谁都不想被脾气暴躁的朱元璋胖揍一顿。

但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即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偶感风寒,久治不愈,居然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了。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朱元璋黑发人送白发人,心情想必十分沉痛。

元末乱世时,朱元璋是刀口舔血的狠角色,是乱世枭雄。

大明开国时,朱元璋别开天地,另造乾坤,是举世无双的绝代雄主。

但面对自己最为挚爱的儿子的离世,他只不过是一个悲伤不能自顾的父亲罢了。

如果不是情况不允许,朱棣简直想要在自己的属地,即北平城燕王府的府门外放两挂鞭炮庆祝一下。

朱棣如此开心,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朱标既然已经死了,那么太子的位置就空了出来。

太子的位置既然空了出来,那么自己的机会就来了。

放眼天下藩王,谁有我朱棣出众?

父亲如要再选太子,自己必然是最佳人选。

这叫什么?这叫“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啊!

朱棣满心欢喜,但他却没能开心太长时间,因为不久之后,宫里就传出消息,朱元璋已经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

听到这个消息,朱棣可以说是即发懵又崩溃。

他实在想不到自己的这个小侄子居然后来居上,坐上了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太子之位,而崩溃的是,他发现原来自己所有的幻想都是一厢情愿,自己在父亲朱元璋的心里,其实一文不值,且不值一提。

朱棣实在不明白,朱标是嫡长子,深得父亲喜爱,在朝中大臣和兄弟之间素有名望,他当太子也就算了,朱允炆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自小胆怯懦弱,他凭什么做太子,他以后又凭什么当皇帝?

燕王朱棣的心中有万千怒火,但他只能忍着。

身为人子,别说忤逆自己的父亲,他连质问朱元璋的勇气也没有。

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朱允炆夺走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一切。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堪称中国历史上经历最为传奇的帝王朱元璋,迎来了自己生命的终结。

五月,朱元璋龙驭上宾,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成为了明王朝的第二任领导人。

朱允炆成了新帝,而朱棣的生活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他老老实实的窝在北平城,窝在这片属于自己的封地内,已经准备平平淡淡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是的,朱棣虽然很想当皇帝,但他从来没有想过造反。

在很多坊间流传的故事中,人们往往把朱棣形容成一个天生的造反派,想要谋取皇位的心思呼之欲出,朱允炆前脚登基,朱棣后脚就造反了。

实际上,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造反是诛灭九族的大罪。

非但是朱棣,历来那些在坊间流传甚广的农民起义,也都时常被抹上非常严重的主观色彩。

人们说,老百姓天生不服权贵,所以纷纷揭竿而起。

而实际上,如果不是被逼到绝路上,实在没办法了,谁也不愿意造反。

老百姓不愿意,朱棣更加不愿意。

他在北平城里地位尊崇,荣华富足,要吃有吃,要喝有喝,说实话,日子和皇帝过得也差不太多,所以他平白无故地造哪门子反呢?

他不仅不想造反,反而想要安心地度过自己这无比轻盈的一生。

但事实证明,不是谁都有资格轻盈地过一生的。

至少,明朝的这些藩王们,将会迎来十分沉重的苦难。

建文帝朱允炆当了皇帝没两天,就将屠刀对准了自己的这些叔叔们。

周王朱橚被皇帝宣布有罪,贬为庶人,流放云南,至于什么罪,无关紧要,皇帝说你有罪,你就是有罪。

接下来,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湘王朱柏纷纷落马,被捕的被捕,被废的被废,自杀的自杀,基本上就算是全盘覆灭。

现在,压力来到了朱棣这。

朱棣再傻,也知道自己的这位小侄子,要开始对自己动刀了。

但即便是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朱棣仍然没有想要造反的想法,又或者说,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

他虽然是藩王,但只有北平一城之地,手里也仅有十万军队。

反观建文帝朱允炆,坐拥父亲朱元璋留给他的千里锦绣,万里山河,更有一支四十万左右的常备军。

想要造反,不如先评估一下自己的实力,而朱棣在仔细评估之后,认为自己如果公然造反,无异于是在厕所里开灯——找死。

几位藩王的悲惨结局已经给朱棣敲响了警钟,朱棣终于开悟,自己不反也是死,反了也是死,既然横竖都是死,为什么不轰轰烈烈的干一场?

于是,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集结兵力,公然造反,迈出了自己逆天改命的第一步。

之后的剧情,我想各位读者朋友们应该就很熟悉了。

“靖难之役”的过程已经被诸多自媒体同行们说了千遍万遍,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我们只需要知道的是,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到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棣用短短四年的时间,缔造了一场属于自己的奇迹。

他仅用一城之地,区区十数万兵力,打的建文朝廷节节败退,完成了一场场以多胜少的战役,演绎了一幕幕绝地翻盘的时刻,最后,朱棣挥师南京城下,攻灭建文朝廷,走上了那个自己心心念念,梦寐以求的皇位。

而朱允炆,则在南京城的滔天战火中不知所踪,自此成为了一桩历史迷案。

朱棣登基了。

或者说,朱棣终于登基了。

但是,朱棣的心情,并不是很开心。

这权力,是骨肉相残的权力。

这皇位,是血迹斑斑的皇位。

他最终还是背叛了自己的父亲,击败了自己的侄子,在历史的记载中,他成了一个万古不易的贼。

此刻,他目光炯炯地坐在皇位之上,百官拜服,高呼万岁。

燕王朱棣,不,是明成祖朱棣,他神情肃穆,俯瞰天地,兀自生出一股悠远豪迈的气息。

以上是 为什么朱棣的历史评价不高(关于史学家评价朱棣是怎样的)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