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潮水连海平全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的诗)

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的哥哥贺培真,曾和毛主席同时考入湖南一师,在一师同窗五年半,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并终身和毛主席保持了很好的友谊。据贺培真回忆,1917年中秋,他和毛主席等同学过了一个无比浪漫的中秋佳节。那天傍晚,十个同学一起吃了晚饭后,提着一包月饼、一兜水果来到湘江边。他们在朱张渡口雇了一艘船,决定泛舟湘江。

十个人齐心协力,先把船往北划过了水陆洲,后又向西,再向南,绕了一大圈,来到岳麓山下。湖光山色,山幽水静,皓月当空,清光万里。大家停船欣赏这中秋湘江美景。兴致很高的毛主席提议说:“我们来背唐诗吧,看谁背得多,背得对。不过,有个要求,每句诗里要有个‘月’字才行。”大家一片赞成声。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反应快的同学抢先诵道。另几个怕落后的同学赶紧接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听大家争先恐后地背了一会儿,毛主席缓缓地站起身来说:“我来背一首完整的吧,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你们听好啊。”说罢朗声诵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毛主席一口气把长达252字地《春江花月夜》一字不误地背诵了出来。琅琅的诵诗声,阵阵的欢笑声,和着桨声、水声,在浮光跃金地湘江里回荡。

青年毛主席背诵地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660-720),扬州人,曾官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而“名扬于上京”,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两首:《春江花月夜》与《代答闺梦还》。脍炙人口的《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抒发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词清语丽,韵调优美,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成为千古不朽绝唱。全诗如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清朝学者王尧衢的《唐诗合解》把此诗划分为“九解”(即九节),并分析道:“此篇是逐解转韵法,凡九解。前二解是起,后二解是收。起则渐渐吐题,收则渐渐结束。中五解是腹。虽其词有连、有不连,而意则相生。至于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于‘江’,则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潇湘’、‘碣石’等以为陪;于‘月’,则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以为映。于代代无穷乘月、望月之人之内,摘出扁舟游子、楼上离人两种,以描情事。楼上宜月,扁舟在江,此两种人于春江花月夜最独关情。故知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 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妙绝之句。王尧衢评此诗结尾两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说:“余情袅袅, 摇曳于春江花月之中, 望海天而杳渺, 感今古之茫茫, 伤离别而相思, 视流光而如梦。千端万绪, 总在此情字内, 动摇不已,将全首诗情, 一总归结其下。添不得一字, 而又余的无穷。”

清末学者王闿运评价道:“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还有“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盖全唐”或“以孤篇压倒全唐”等高度评价。现代著名诗人和学者闻一多先生对《春江花月夜》也推崇有加,他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他对这首诗的推崇主要在于诗中“敻绝的宇宙意识”,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青年毛主席对这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诗歌就能倒背如流,可见他对此诗的重视和欣赏。

以上是 春江潮水连海平全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的诗)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