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和村有什么区别(古代对乡和村早有记载)
从历史源流看,“乡”和“农”两个字出现得都很早(在汉代典籍中已见广泛使用),但乡村概念的出现远早于农村。据《周礼》记载,周王室的领地有“国”“野”之别,二者之间以“郊”分隔。“王国百里为郊。乡在郊内,遂在郊外,六乡谓之郊,六遂谓之野。”其中的“国”代表城市,而“乡”“郊”“野”等概念则具有“城市之外”的含义。这是迄今能查到的关于“乡”这一概念的最早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村落”“村”的概念开始出现在史籍中,人们逐渐将村里、乡村等概念连用以表示城市之外的人口聚落。通过对古代典籍的检索可以发现,唐宋时期的各类史书、志书中乡村概念已经得到普遍使用。
农村概念的普及则要晚得多,清末民初的文献中才偶有出现,大规模使用不过是20世纪以来的事情。关于农村概念的出现,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由于乡村人口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因此又将之称为农村,表明为农业人口居住的地方。
在现代汉语中,上述概念规范释义上的区别实际并没有反映到语言的日常运用当中。
第一,农村概念自出现以来便未以有别于乡村的面貌出现。翻查清末和民国时期有影响力的报刊以及国共两党的一些政治报告,可以见到乡村和农村概念的交替出现。
早期文献中乡村使用频率较高,后来农村概念使用得更为频繁,但结合内容进行分析,二者所指并无区别。笔者曾经请教过语言学专家,他们认为这一演化可能与白话文的普及有关,也可能与现代国家工业化的目标有关。
第二,在《辞海》中出现了乡村与农村概念释义上的融合。在最新一版《辞海》中,并未单设乡村词条,对农村的解释是:农业生产者的居住地,特征是人口密度低、居住较分散,大多以农为业、家族聚居,经济文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这一解释已经融合了《现代汉语词典》中乡村与农村的释义。
第三,国家正式文件中乡村和农村通常作为同义概念出现。比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战略”,但是在具体内容中多次出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等表述,并未对乡村与农村刻意作出区分。
在日常运用中,二者的差异主要存在于感情色彩和语言习惯方面。这是影响人们概念选用的关键因素。大致来说,乡村偏于宏大命题的表述,也更具感情色彩;而农村偏于具体事项的表述,感情色彩要弱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讲,之所以选用“乡村振兴”而不是“农村振兴”,主要是因为“乡村振兴”更能体现出这一战略的历史方位和社会关怀,是为了提升话语的感召力和感染力。
在特定语境中,选用哪个概念,其实是一个语言习惯问题,并无固定规范。比如,我们通常说城乡关系,而说工农关系(这里“农”主要指农业);说农村土地制度,而很少说乡村土地制度。再比如,说“三农”问题时,就要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换用乡村便显得不伦不类。但这一界限又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过去习惯于说农村发展、乡村治理,试想掉换一下,说乡村发展、农村治理,其实也能够被接受。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在现代汉语中乡村与农村在含义上没有本质区别。多数情况下,二者基本可以被视作能够互换使用的概念。在具体运用中,偏于宏大的、抽象的表述,乡村更为适宜;而偏于具体的、现实的表述,农村更为贴切。至于特定语境中,选用哪个概念,人们其实都具备相应的“默会知识”,依从语言习惯便好。不必过于强调二者在原初和规范意义上存在的差别,因为这在现代汉语日常运用中已经了无生命力。
以上是 乡和村有什么区别(古代对乡和村早有记载)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