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兰节的风俗及文化底蕴

孟兰节的风俗及文化底蕴

中元节是道士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别名"四大鬼节"、"施孤",又被称为亡人节、七月半,放灯之风俗习惯就是为了让亡灵能够托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兰节的风俗及文化底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孟兰节的风俗

1、拜祖

拜祖民俗文化既久几千年,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也是具有深入意义的一个历史悠久风俗习惯。古时候,这类风俗习惯很盛,乃至到今日,也有不少人在鬼节这一天去拜祖。

拜祖时,今起先祖遗象供在宗祠,由亲人一起去宗祠开展拜祖礼仪知识。或者魔归云、点烛、烧元宝、放串炮,一家人依辈份、年龄的纪律拜祖先。

由于全国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拜祖方式也各有不同。有的地方也祭拜天地神灵,烧三炷香,跪拜后,祈祷大丰收。

民俗坚信先祖会到这时回家看望子孙后代,故有祭祖仪式。

2、放河灯

放河灯(也常写为放“荷灯”),是中华民族民间风俗,用于对远去亲人的哀悼,对活着的大家祝愿。

华灯初上,大家将一盏盏河灯照亮放置河里或湖内,使其顺流飘流,为此祭奠先人,寄予对亲人的悼念之情,表达对幸福快乐、平安的祈祷,期待伴随着常流水,祛除疾病灾难,子孙后代幸福美满。

河灯一般用废弃的彩色卡纸、香烟盒、纸筒做成,在基座上面灯盏或焟烛,便能随水飘流。

3、焚纸锭

烧纸,放爆竹,可以这么说在鬼节这一天是极为常见的了。大家坚信,冥币便是逝者另一个世界里的钱,多烧一些冥币,逝者在那个世界中才能有钱用。这是一种对死者的哀悼。但是却也是一种很容易引发火灾的行为。所以一定要在安全的地方焚纸锭。

故时的哀悼之情我们能持续,但,在现在的新时代里,我们还是要以文明行为的方式去拜祖。携带一束鲜花,给死者留有一缕芬芳,也为我们的安全性、翠绿色多了一些维护。

4、放天灯

”许愿灯”也叫孔明灯,流传是通过三国后的诸葛亮(即三国诸葛亮)所创造发明。以其受困阳平常,没法出兵出城求助。仅有借助孔会悬浮的纸灯笼,求助逃脱。于是乎后人就称这些小灯笼为许愿灯。

孔明灯又被称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当代人放孔明灯多做为祈愿的用处。男女老幼亲自写出祝福的愿望,代表大丰收取得成功,幸福年年。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很多地区也有放孔明灯的习俗。祈求上天庇佑来年的日子美满幸福,日常生活蒸好日上。

5、祭拜土地资源

七月十五,坊间还风靡祭拜土地和农作物。将贡品撒进农田。烧纸钱之后,再换裁成碎条的五色纸,盘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奇可以避免雹子围攻,得到大秋大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开展祭拜。定襄县民俗文化将麻、谷悬架门首。

孟兰节的文化底蕴

孟兰节的各种风俗习惯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把我国的本土文化,文化艺术孝思和初始民族宗教体现得淋漓尽致。

1、中元节是传统式孝道文化的线上

孝,是中国的的传统美德,孝道文化,是中国的一个中华传统文化。“孝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孝观念、孝行为的内容与方法,以及历史时间全过程,政治意识归结为和广泛的社会发展性生活衍伸的总和。”孝在我国文化中的内涵,大家不能仅仅从一种伦理观念与标准层面来理解,它真的是包含了诸种观念形式的精神现象,蕴含着宗教信仰的、哲学的、政治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文化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孝之发源应该是在周朝, “直至周初,祀祖才算是真真正正具备孝道之忠恕之道的意义。”大家中元节祭祀先祖恰好是遵循了中国文化传统,孝。

2、中元节是祖先崇拜的媒介

从古至今,我国都未产生一套完整的民族宗教文化体系。华夏民族的信仰是复杂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现如今有些专家学者把儒、释、道视作故时中国的宗教信仰,但这种观点在学界依然存在质疑。我们的祖先针对宗教信仰的选择有一个明显的特性,即于我使用,用来便用。原始宗教(包含自然崇拜、亡灵钦佩、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佛家、道士和儒家文化等都曾占有过祖先门的意识空间。但他们却不会一代接一代的执着于某一种观念系统软件,仅仅觉得某类观念取决于其有利时才会去理睬它。祖先崇拜的内容是神密而丰富的,人们用“诗礼传家”四个字来概括祖先崇拜的内容,“‘慎终’指按照一定的礼仪知识来办理上辈人的殡葬;‘追远’指准时祭拜和哀悼祖始,以表不忘根本。”

3、中元节是我国亡灵观念的持续

亡灵观念是人类最早的宗教信仰意识之一,是我们对自身生命的神秘化了解。古时候人们觉得,人是灵和肉的截交线,灵和肉是相分离的,生命依赖于肉身,人死后,但魂不息。生命无形的永住世间,它在生时表现为生命,去世后变成亡灵。但亡灵终归是归属于精神实质范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人们能够触碰和进行安置的仅仅其依附于体——失去生命的肉身,并且,古往今来的人们都认为“亡灵关心自己的尸体,而且栖居、徘徊在公墓周边,因此亡灵钦佩主要体现在安葬和祭拜死人的仪式上,以某类殡葬风俗习惯寄予生者的追思和愿望”。

孟兰节又被称为为何节

孟兰节,又叫七月半、四大鬼节、盂兰盆节、斋孤、施孤、亡人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道士称之为孟兰节,佛家称之为盂兰节,民俗古称四大鬼节,七月半。流传那一天,炼狱大门口开启,阴曹地府的亡灵会放禁出去。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到处流荡,彷徨于一切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陆续在七月里以念经做法等事举办“普度”以广泛念经孤魂野鬼,恐防他们为祸人间,又或祈祷亡灵协助看病和庇佑家宅平安。因而南方地区在这一天有普度的习俗。

佛家观点

佛家将该节起名叫盂兰盆节,听说盂兰盆能够解先忙倒悬之苦,举办盂兰盆会是根据汉朝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而念经历代祖先的法事。

佛家历史典故

流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错事,去世后成了恶鬼,目连知道后十分难过,就应用法术,将一些饭食交给妈妈吃,可饭一到口边就化作灰焰,佛祖释迦牟尼对他说,务必结合众人的力量,于每年七月是以千味五果,放置盆里,供奉十方佛家弟子,其母方可济度,目莲依佛祖之意做事,其母最终获得摆脱。之后这一传奇形成一种民间习俗,并逐渐演化,从供奉佛家弟子转变成供奉亡灵。每一年到农历七月中,大家都是会宰鸡宰鹅,魔归云烧衣,祭拜由阴曹地府出来的恶鬼,用于解决其怨恨,不至于为祸人间。长此以往,就有了盂兰盆节这一节日。

道士观点

道士全年的盛典分三次(合称之为“三元”)

正月十五日称之为“上元节”——通常是举办降福的典礼。

七月十五日便称“中元”——用于饶恕亡灵的罪。(中元法事要为亡灵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彻底消除罪恶,仅仅缓解了一些,希望他们旱日长眠)

十月十五日称之为“下元”——是为有过错得人消除恶运

流传七月炼狱大门口对外开放一个月,每一个无主孤魂全从阴曹地府出去,到凡间找东西吃,因而各地方都纷纷在这里一个月举办“普度”的祭祀仪式。过去,全国各地轮着开展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分配得满满的,造成饿死鬼的嗜酒、殴斗事情﹔后来普度便统一在七月十五日举办。

民俗称呼

施孤是广东潮汕对孟兰节的称呼,斋孤是江淮一带对孟兰节的称呼,略有不同的英文,节日周期时间由七月初至七月底,可自己选择。

以上是 孟兰节的风俗及文化底蕴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