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和黄帝的关系是什么?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有何联系和区别

你知道黄帝和炎帝是什么关系吗?有古籍记载,炎帝、黄帝都是少典之子,但不是说他俩就是兄弟,因为“子”并一定就是“儿子”的意思,还有“孩子”、“后代”的意思,“少典”有时候也指少典“这个氏族”,而且古时称为炎帝的人有很多,与黄帝同时代的是炎帝榆岗,而他俩曾经大战于阪泉之野。说回今天的主角黄帝。相传黄帝的母亲叫附宝,在某一天的晚上独自一人在河边散步,欣赏瑰丽的夜空时,突然看见一道光缠绕着北斗七星不断旋转,时而缓慢扭动如银蛇,时而又如闪电般飞速转动,最后这道光从星河中俯冲而下撞入了附宝的身体中。附宝大惊并感觉到腹中有异样,回去查看后发现自己怀孕了。

是不是一听黄帝就不是常人?附宝怀胎24个月才生下黄帝。黄帝刚降生的时候便与众不同,他目光如电,闪耀着神灵之气;三个月大就能丫丫学语;三岁就能言善辩,聪慧过人;20岁时,英明神武的黄帝就被人们推举为部落首领。黄帝骁勇善战,收服了很多熊罴虎豹,经常带着族人们去远征四方。不仅如此,黄帝还有很多本领高强的臣子,其中有一个生有双翼的应龙叫钟鼓,他能施云布雨;还有一个叫风后,他是黄帝的宰相,帮助黄帝治理部落。

黄帝为中华民族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他除了自己发明了房屋、衣裳、车船、阵法、音乐、器具、井田,还命令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臣子大挠占卜日月、制定干支等等,而且黄帝具有四张面孔,能够同时注意到东南西北四方的动静。天地万物,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有一次,钟山之神烛龙的儿子鼓与钦䲹联手,将一个叫葆江的神诱骗至昆仑山南坡暗杀了,并且毁尸灭迹,企图掩盖罪行。但是整个谋杀过程都被黄帝清清楚楚的看在眼里。为了伸张正义,他派遣天杀星捉拿两个凶手,最终在中山东面的琼崖抓到了两个恶徒,黄帝下令处斩,为可怜的葆江报了仇。又一次蛇身人面的天神二负,受了手下天神危的挑唆,谋杀了也长着蛇身人面的窫窳。黄帝知道了,十分震怒,就将危处以绞刑。又用二负的头发做成绳索将他拴在山顶的大树上,判他无期徒刑。

除了四张面孔以外,黄帝还有另外一个变化的面相,变化后他的整体形状好像一只充满空气的牛皮囊,颜色金黄,隐隐闪耀着红光,长着六条腿、四只翅膀,却找不到眼睛和脸庞。这正是黄帝的高明之处。该精明时四面八目,明察秋毫,该糊涂时浑身无面目。大智若愚。

渐渐的,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日渐扩大,从陕西北部逐渐向东进入黄河中游地区,从此逐渐东进,后来定居到现在河北涿鹿附近。在黄帝领导的华族部落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同时,西方以炎帝为首的炎帝部落和南方,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也进入黄河中下游流域。炎帝部落在迁徙的过程当中遭遇了好斗的蚩尤部落,很快,炎帝就被蚩尤打败了。

炎帝和黄帝的关系是什么?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有何联系和区别

黄帝与炎帝大战

没有办法,炎帝只好找到黄帝求援,希望联盟攻打蚩尤。可是谁做联盟首领呢?由于双方都不服对方,所以黄帝和炎帝便在阪泉之野展开战斗,以武力确定联盟首领。这场战争依旧以炎帝部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黄帝却对炎帝以礼相待,二人迅速结为联盟,共同对抗蚩尤。炎帝与黄帝的联盟打败了蚩尤,所以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在今天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有一座古老而恢弘的陵寝,自汉武帝起,历朝历代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因为这里埋葬的,正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

如今,每年清明节,国家都会在黄陵县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共同缅怀这位人文初祖。

那么,黄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和炎帝是什么关系?我们又为何被称为炎黄子孙?

陕西延安黄帝陵

1.出身高贵,生于乱世

黄帝是少典氏的后代,本姓公孙,后来改姓姬,名叫轩辕,所以后世也称他为轩辕大帝。

黄帝出身高贵,而且天资聪颖,生下来就很有灵气,说话也比一般人早很多,小时候聪明机智,热爱学习,长大后更是见识广博,一表人才。

黄帝所处的时代是神农氏统治后期,天下有很多部落,神农氏是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因为才能出众也成了一方部落首领。

神农氏后期衰微,虽然名义上还是部落联盟首领,但已经没有能力管理天下了,各部落之间为了各自利益相互攻伐,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这些部落中以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较为强大,尤其是蚩尤,性格残暴,心狠手辣,四处兼并其它部落,蚩尤部落很快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部落。

炎帝和黄帝雕像

2.打败炎帝,消灭蚩尤

炎帝,是姜姓部落的首领,传说他的家族因为懂得用火而得王位,所以被称为炎帝。炎帝也在四处征伐其它部落,积极扩充势力。

而黄帝注重施行德政,抚恤民众,重视农业生产,积极开垦荒地,丈量土地,种植稻谷、小麦、大豆、小米等五谷,黄帝部落得以安定发展。

很多部落迫于炎帝和蚩尤的欺凌,听说黄帝仁慈,为求自保都归顺了黄帝,这也遭到了炎帝、蚩尤的敌视。于是,黄帝组织归顺的部落,积极训练军队,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最终在阪泉与炎帝进行了数次大战,彻底降服了炎帝。

降服炎帝后,黄帝部落的势力大增,天下就剩下蚩尤部落可以与之抗衡了。蚩尤残暴不仁,不服黄帝统治,派兵四处侵袭臣服于黄帝的部落。于是黄帝联合炎帝,征召四方诸侯,与蚩尤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县)的郊野展开决战,最终俘虏并杀掉了蚩尤。

在消灭蚩尤后,各部落都尊轩辕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取代了神农氏。在“金木水火土”中,炎帝有“火德”,所以称为炎帝,黄帝有“土德”祥瑞,意为厚重、包容、有耐力。因为土为黄色,所以轩辕大帝被称为黄帝。

炎帝和黄帝的关系是什么?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有何联系和区别

涿鹿之战

3.天下共主,五帝之首

黄帝取代神农氏后,继续讨伐没有臣服他的部落,他巡视天下,往东到达东海,登上了泰山;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达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匈奴,消除了北方的威胁。

最后,黄帝在釜山一带会合各部落,统一符契,与各部落结盟,成为天下共主,并在釜山修建了都邑,设置官职,重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一大批能人,加强治理。

黄帝还强化了军队建设,以云命名,军队称云师,设置左右大监来监督各部落。通过精心治理,天下归为一统,结束了各部落割据混战的局面。

在司马迁所著《史记·五帝本纪》中,黄帝被尊为五帝之首,其他四帝也都是黄帝的后代,其中帝颛顼为黄帝之孙,帝喾为黄帝曾孙,帝尧为黄帝玄孙,帝舜为黄帝八世孙。

黄帝和炎帝联合,结束乱世局面,开创了华夏文明,后世将他们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所以,我们也被称为炎黄子孙。

炎帝(左)和黄帝(右) 国人关于炎帝文化和黄帝文化的研究多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并称炎黄,却从未考察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本文以考古发现为基础,研究论证炎帝文化和黄帝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一、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的联系

1、从某种角度上讲,炎帝文化和黄帝文化是同源异流。

它们都传承于伏羲文化。曾任兰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调研员的裴元璋在《中华新论、第二卷》上撰文称:“伏羲生在古成纪的雷泽(即今甘肃甘谷县境)并在此长大。成为部落首领后,他到今天水、西和、秦安、通渭、静宁等地,并沿渭水东行到中原一带,传授渔猎、用火、纪事的方法,开创畜牧业,演化八卦祭祀天地神灵”“伏羲最后病殁于中原,葬在今河南淮阳城郊的蔡河之滨。”众所周知,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然而,“伏羲氏在前,炎帝和黄帝在后”,这也是历代公认的结论。故,我们可以说,黄帝文化中包含了估羲文化的因素。

再说炎帝文化与估羲文化的关系。据裴元璋说:“伏羲的部族,除一部分顺渭水东下直至中原之外,另一部分翻越秦岭,到了巴蜀、去贵一带”。另据《周易》载:“疱牺氏没,神农氏作。”所谓庖牺氏,即伏羲氏,亦称估戏、牺皇、羲皇。“传说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从上述的文献资料及注释来看,炎帝神农是代伏羲而立的,换言之,炎帝是伏羲的正宗的直接传人。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雕龙碑遗址出土的弓箭、长矛、掷球等数以百计的捕猎工具和大量的陶、石质网坠以及猪、狗骨残骸来看,这些实物无不证明,炎帝文化与估羲文化,在某些方面是一脉相承的。

2、从文化的主要内涵来看,它们又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

先说炎帝文化对黄帝文化的影响与渗透。《资治通鉴外纪》载:炎帝神农“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场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这说明,炎帝文化向黄帝文化“输出”和渗透,从地域范围上讲,是完全可能的。《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始教一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资治通鉴外纪》曰:神农氏“又尝百草酸碱之味,察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另如前述,炎帝神家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些文献资料,足以说明炎帝文化已经输出并渗透于包括黄帝氏族在内的天下诸多氏族的文化之中。又据《史记·黄帝纪》所载:轩辕(即黄帝)曾“治五气,树五种,抚万民。”“五气”即“五行之气”;“五种”即五谷也郑玄注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这即是说,黄帝为战胜炎帝,曾顺应四时五方的气象,种植黍、稷、菽、麦、稻等农作物,扶慰千毛万万的民众。这其中的“稻作”文化,就是源自于炎帝文化。

再说黄帝文化对炎帝文化的渗透:据《辞海》所载:传说“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另据卢嘉锡主编的《自然科学发展大事记·农学卷》所载: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认为黄帝的元妃嫘祖是种桑养蚕的创始人。关于“养蚕”的上述两种说法,看起来似乎有些差异,但它们都可说明“蚕丝”文化归属于黄帝文化。黄帝的“蚕丝”文化,对炎帝文化是有影响的。从十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枣阳雕龙碑遗址出土的遗物来看,陶质纺织工具的出土量多达六百余件,约占工具总数的50%以上。这说明当时炎帝氏族的纺织业十分发达。想必这其中也定有蚕丝的纺织。

另外,相传,炎帝“都于陈(即今河南淮阳一带),作五琴之弦”“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道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这些弦乐器的制成,无疑需要以单律而奏。这“音律”的大部分,可能就是直接吸收于黄帝文化的精华。

至于医药文化,《史记·补三皇本纪》称: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而《辞海》却说,是黄帝时期,始创了医学。那么,到底谁是“医学”的发明者呢?我是这样认为的:说炎帝“尝百草,始有医药”,这里的“医药”,指的是“草药”及“草药学”;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以黄帝之名命名的《黄帝内径》,既包括了“草药学”,也包括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西医”知识成份。因为《内经》本身分为《灵枢》(又称《针经》)、《素问》两部分。它不仅对疾病的病机、病理、诊断、治则、治疗有系统阐述,而且涉及人体解剖、生理等方面。对此,我想,当时两种医药文化是互有影响、互有吸收的,即,黄帝氏族吸收了炎帝医药文化中的草药学,而炎帝氏族也吸收了黄帝医学文化中生理、解剖、《针经》等有关成份。然而,由于黄帝打败了炎帝,而取得“君临天下”的正统地位,因此,《内经》(现在一般认为,此书始作于春秋时代,即公元前6世纪)就只能以黄帝之名命名,而不能以炎帝之名名之。这在宗法社会里,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还有,据《江汉考古》1998年第2期所载:在枣阳雕龙碑遗址,二期的“文化遗存中,曾发现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特征……有庙底沟类型的陶豆和部分彩陶纹饰图案等。”这些异地、异族文物及其因素的来源,正好说明黄帝文化对炎帝氏族文化的交往,影响和渗透。

3、从历史地位来看,炎帝和黄帝同属中华民族的始祖

炎帝大力发展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耕作技术,对提高当时的生产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的许多发明创造,对我国古代文明的创建,起到了奠基性的影响。黄帝也作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特别是他所进行的统一和“修治德政”的工作,对建立大一统的中华民族、稳定的政治、经济秩序,是功不可没的。

二、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的区别

1、从其文化内涵的主要特征,即经济特征来看,它们是有区别的

黄帝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旱作农业文化。安作璋、王克奇曾撰文称:在古代中国的大地上,基本上可分为三个经济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大文化系列,即“土”文化、“水”文化和草原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黄帝文化又可称作“土”文化。它以旱作农业为主,拌以渔亚和畜牧业。杰和陶是这种“黄土”文化的典型代表。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说黄帝文化是一种“土”文化,也不为过:《史记·黄帝纪》称:轩辕氏“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索隐》案:“有土德之瑞,土勾通黄,故称黄帝”。而炎帝文化则是以稻作文化(或称“水”文化)和旱作农业文化(或称“土”文化)同时并举、并伴以渔猎、畜牧、纺织、建筑、商业、手工业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多元性文化。

2、从文化的人文政治特征来看,黄帝文化崇宗法、重礼制;而炎帝文化,尊个性,尚修养

按《史记·黄帝纪》载:部分诸侯不来朝享,他认为不合宗法,于是就兴兵征讨,直至使之臣服;“蚩尤不用帝命”,他就向四方诸侯征集军队,和蚩尤在涿鹿的郊野进行战斗,直至擒获并杀死蚩尤;他推举风后(“三公”之首)、力牧(相当于丞相)、常先、大鸿来治理民众;他创作表现人们死生的仪制礼则,考究国家安危存亡的道理。诸如此类,皆是黄帝崇宗法,重礼制的表现。而炎帝倡行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倔的作法是通过发展生产,以使“国实民富而教化成”(《资治通鉴外纪》)“其俗朴重端悫,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诸侯夙沙氏叛,不用命,箕文谏而杀之。神农退而修德,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来归”(出处同上)这些文南资料,似可说明:在政治特征上,炎帝文化和黄帝文化是有区别的。

3、从文化的倚重性来看,其区别在于:黄帝文化倚重于军事;炎帝文化倚重于实业

黄帝文化中的军事部分涉及到军事教育、军事训练、布阵、设营、战略防御、后勤管理双及军事管制等诸多方面。按司马迁的说法,黄帝在位居天子之前,为对付炎帝,就开始教以六种猛兽为图腾的氏族(一说以六种猛兽之名而命名的部队)习武;身居天子之位后,其“住地总是环绕军队,建立营房以自卫”;“官职都用云瑞来命名,设立用云瑞命名的军队(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置立左右大监,监察万国”)。

说炎帝文化倚重于实业,其根据是:炎帝一生热衷于救死扶伤、发展实业。为了发展医药、卫生、保健事业,他尝百草,察水泉,“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资治通鉴外纪》);他致力于商业的发展,“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史记·补三皇本纪》);他积极地推行行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教民耕作。《逸周书》称:“神农之时,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钥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为助,百果藏实。”《白虎通·号》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不仅如此,他还教民“因地制宜地将杰和稻两种作物种植在干旱的丘陵岗地上和底洼水田里,因此粮食获得旱,涝保收的创举”。(《江汉论坛》1998年第2期)雕龙碑遗址的“考古发现与史书所载内容基本相符,木质耒耜农具不可能保存至今,但石质耜的发现,就说明了这种工具的存在。稻、黍两种水、旱作物兼种,反映了当时对土地燥湿、肥硗不同性质实施因地制宜的科学耕作方法”。此外,经考古发现,证明在炎帝时期,建筑业得到很快、很好的发展。“雕龙碑遗址大型多间式,安装有推拉门的房屋建筑,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史前考古重大新发现,是建筑史中不可多得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其建造技艺水平高出了同时代的其它文化以及较晚的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中的房屋”,成为“绝世奇观”。

4、从文化的风格来看,黄帝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雄壮磊落,刚劲恢宏的格调,而炎帝文化则是一种朴实、恬淡,欢快、酒脱的风格

黄帝文化的外化性很强,特别是她的祭祀文化和军事文化,较为铺张:由于万国和同,“所以对鬼神山川封禅祭祀的事情,自古以来的帝王中推许黄帝时候的规模最大”。《史记》云:他“获宝鼎神策,于是推策迎日”,这就是说,黄帝获得宝鼎后,就昭告天下:“运用神著草来推算历数就可以预知未来的节气日辰。”他设置、训练军队常常双猛兽和云瑞之名来命名。这些都说明黄帝文化具有强烈的张扬性。相比之下,炎帝文化,显现出朴实、恬淡之风格。从被考古学家认定为炎帝都吧的枣阳雕龙碑遗址出土的彩绘器物来看,它“造型洗炼,纹彩朴质”“花纹以几何图案为主,也有表现动植物花纹的。描绘运动形象的花纹有鱼形,描绘植物形象的花卉有的似梅、桂花。”与此同时,炎帝氏族还是一个欢快、乐观的氏族。其文化的表现除史书记载“为帝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之外,还在雕龙碑遗址中“发现有陶钟、陶铃和陶埙(口哨)”。这充分表现出炎帝氏族内在的、闲适恬淡、欢娱、酒脱的文化生活心态。

以上是 炎帝和黄帝的关系是什么?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有何联系和区别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