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羌族的历史与文化(阐述羌族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变过程)

概述

与匈奴一样,羌族并非一个单一民族的称谓,而是古代华夏先民对西部游牧民族的统称。其族群极为广大,分布范围也很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或主动或被动地与周边族群进行了融合,成为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羌族距今已五六千年

,自青铜时代便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此后历经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始终存在于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之中。

它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的降临,也经历过一个又一个旧时代的消亡。直至今日羌族已然成为

中华大地上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

。其后人目前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西部的羌族、藏族自治州内,人口30余万,多生活在高山或半山地带。

当然有关现在的羌族是否与古羌族同根同源始终存在争议,这里我们不去讨论。本文只阐述羌族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变过程,其他问题交给读者自己思考。


青铜时代

有别于匈奴的强大,羌族的文明发展极为缓慢,长期处在一种愚昧野蛮的生活状态,没有团结,只有割裂,部族之间互相仇杀的事情此起彼伏。

也因此,

羌族在历史上从未形成过统一的国家政权

,仅有个别支脉曾在一些特殊时期,建立过几个规模较小的割据政权,但最终还是覆灭于东方的强大力量,进而与之融合,逐渐消散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传说古羌民是

炎帝的后裔

,炎帝姓姜,姜和羌在甲骨文中,都是羊头在上,二者之间可以互通互用。

炎帝

《史记》记载: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

这里的禹,指的是夏朝的开创者大禹。关于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是大禹属于古羌人后裔,一是大禹的崛起是始于对西羌的治理。无论哪种解释,都证明早在大禹时期就已经有羌民的存在,而且他们还参与了

大禹对水

患的治理。

目前有关羌族的最早记载出现在甲骨文中所破译出来的相关资料中。据说,甲骨文所表达的是古羌人的语言,这个学术性太强,就不做讨论了。至于真伪,可关注后续考古研究。

在甲骨文中,唯一一个关于民族称号的文字,即为“羌”,意为西部放羊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人类族号的最早记录。所以单从这个字上分析,羌也绝非指代某一个民族,而是拥有“逐水草而居”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众多西部族群的统称,他们的语言、文化、习俗、服饰也不尽相同。

在甲骨文的记录中,羌人与殷商交战频繁,由于仇恨及时代的局限性,在商人眼中,

羌人根本不是人

,而是与畜生无异。有关如何虐杀羌人,以羌人的身体部件做祭祀用品的描述不仅极多,而且残忍。

同样是甲骨文中,殷商的其中一个方国,名为“

羌方

”,族中有首领在殷商朝堂为官。这估计是一个较大的羌族部落被殷商征服,成为臣属后的记录。

彼时的羌人主要还是与殷商毗邻的,活跃在山西、陕西、河南等地以放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族群。毕竟那个时代,华夏族的统治范围还是局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殷商对羌民的残暴政策,后来的武王伐纣时,羌民为报世仇也参与了反叛大军。

羌人在周代极为活跃,不过在周代的文献中,“戎”成了西方非华夏族的各族群统称,比如我们熟知的

灭掉西周的犬戎

其实有关戎和羌还有一种说法。

羌语中,适于耕种的河谷叫戎……羌与戎的区别,就是牧与农的区别


先秦

春秋战国时期“氐羌”之名开始出现在相关文献之中,

氐族与羌族的关系在学界争论很大

,都是西部的游牧族群,我们姑且认为二者就是羌族在历史中的不同称谓。他们主要分布今甘肃、新疆、西藏、内蒙、四川、陕西等地。而殷商时代的羌民这时大部分都已经在与华夏族的长期交往中,被充分融合了。东周时代的羌族应该是与之不同的一批新的西部游牧族群。

这一时期,最有名的羌人领袖有两个,一个是有情有义、敢爱敢恨的“

义渠王

”。另一个则是秦国的奴隶——

无弋爰剑(音无意元见)

义渠王是义渠族的领袖

,而义渠族则是古羌族的一个分支,早在商代便已经建立了方国,之后在长期与商周两代的交往过程中,不断东迁,学习先进的东方文明,连生产方式都逐渐转变成了农耕,成为了与古羌族截然不同的新民族——义渠族。

义渠起初效忠周天子,犬戎灭西周后,义渠宣布脱离周王室,正式建国——义渠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参与群雄逐鹿,开疆拓土,成为秦国西部最强大的敌人。两国对峙交锋长达400余年,期间互有胜败,直到那个传奇女人的出现——

秦宣太后芈月

,引诱义渠王入咸阳,并将之斩杀于甘泉宫,随即秦国大举出兵,彻底消灭了群龙无首的义渠国,独霸西戎。为秦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羌族的历史与文化(阐述羌族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变过程)

芈月与义渠王

随着秦国的国力日盛,羌族人不仅彻底丧失了东进中原的可能,反而在秦人的压迫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不愿归附,那便唯有大规模远迁,如此一来,又衍生出许多羌人分支。

在这个过程中,羌族人迎来了自己最伟大的领袖——无弋爰剑,正是在他的领导下,羌族人的实力不降反增, 成为了西北地区不可忽视的一股强大力量。

在羌语中,“无弋”的意思是奴隶,“爰剑”的意思是领袖,无弋爰剑曾经是秦国的奴隶,后来逃脱,回到自己的部族。一路艰辛,屡创神迹,于是被部民推举为领袖。为了改变羌族人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无弋爰剑将自己从秦人那里学来的

农耕和畜牧技术

传授给大家,多措并举,帮助羌民进行农业生产,他们甚至掌握了部分水利技术,使得羌民的生活日渐好转,部落的实力也逐渐强大。无弋爰剑因此备受推崇和爱戴,被不断神话,成为了羌族人心中最伟大的领袖。


秦汉

汉代以后的史籍中羌族又被称为“西羌”

,其族群甚众,比较有名的有:先零羌、烧当羌、烧何羌、白马羌、参狼羌等。

匈奴崛起后,西羌成为了匈奴的附庸。为了打败匈奴,汉武帝制定了“

隔绝羌胡

”的战略方针,在夺取西域和河西走廊后,汉武帝设立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向世人宣告大汉帝国对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地位,同时彻底断绝匈奴与西羌的联系。

匈奴失败后,一部分羌人选择了归附汉朝,另有一部分则再度向西、南方向迁徙。而为了加强对归附羌人进行监管,汉武帝设置了

护羌校尉

一职,专司诸羌事宜。

此后羌人因各种原因时有反叛,但最终都被大汉王朝所覆灭,到西汉末年,双方甚至还维持了近四十年的和平状态。

1、新莽及东汉

新莽时期,中央民族政策出现了极大的改变,对少数族群开始实行

歧视和压迫

政策,这导致了羌民和其他边疆各族的极大不满,于是边疆战火再度重燃。

新莽后期,天下大乱,军阀隗嚣割据陇右,与反叛的羌族结成军事同盟,盛极一时。不过,随着“位面之子”刘秀的到来,联盟瞬间土崩瓦解,还顺带诞生了“得陇望蜀”这个颇具深意的成语。

收复陇右后,弃暗投明的

马援

(曾为隗嚣部将)被刘秀任命为陇西太守,之后恩威并施,最终平定了诸羌的叛乱,马援自此在羌人心中地位尊崇。

战后为了稳定西北边塞,刘秀决定安排部分归附的羌族人内迁至天水、陇西、扶风三郡,以作安抚。同时恢复护羌校尉之职,对羌民进行监管。羌民内迁此后数十年时有发生,凉州诸郡以及三辅之地皆有羌民聚居。后来东汉朝廷为了区分方便,便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三辅一带的羌民称之为“

东羌

”;陇西、汉阳、金城以及塞外的羌民称之为“

西羌

”。

中国羌族的历史与文化(阐述羌族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变过程)

马援

羌民的不断内迁,导致西北边民逐渐羌胡化,无论底层平民还是豪强地主都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另外,羌民大量深入内地,导致管理难度加大,同时还成为后来频繁爆发的边塞羌乱的帮凶,里应外合,内外夹击,平叛难度成倍增加。

在对羌民的管理方面,东汉朝廷关注度不够,重视程度也不足,选任的官员多为刻薄寡恩,贪婪奸酷之辈。全然不顾羌民的疾苦,伙同

地方豪强

对羌民肆意盘剥压榨。而面对频发的羌汉矛盾,他们又

滥用高压政策,迷信军事征伐

,致使冲突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继而逐渐演变为长达百年的羌汉战争,成为了东汉亡国的一大诱因。

2、羌汉战争

第一阶段——烧当羌叛汉

公元57年,

烧当羌叛汉,攻打陇西郡,羌汉战争自此开启

。由于此时的汉朝早已不复武帝时的强盛,加之山高路远,转运艰难,敌情不明,道路不熟等客观条件和将帅的应对失措,导致汉军总是胜少败多,叛乱起起伏伏,始终无法彻底平定。直到101年,烧当羌才最终被汉军击败,部族瓦解,首领出逃,羌汉战争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此战绵延四十余年,汉军屯兵二十余万,旷日无功,靡费甚巨,致使并凉二州为之虚耗。

第二阶段——先零羌叛汉

公元107年,先零羌叛汉,阻断陇道,劫掠三辅;第二年先零羌首领滇零称帝,建立先零王朝,此举说明,羌族人在长期的饱受欺凌中已经有了脱汉自立的民族自觉。

面对如此挑衅,东汉朝廷不得不派军平叛,双方前后拉锯了十余年。

118年,先零羌王

雕零昌

被刺杀,先零王朝覆灭。宰相

雕狼莫

负隅顽抗,亦被密谋刺杀。至此,诸羌瓦解,羌汉战争第二阶段结束。

此战后,汉羌之间军事冲突依旧不断,持续了近二十年,但都被相继剿灭,未能对东汉朝廷造成太大威胁。

第三阶段——马贤、赵冲镇压羌乱

公元139年,因不满地方官吏的苛政,诸羌再次发起反叛,攻掠金城郡、三辅等地。东汉王朝为此再度派遣十万大军予以征讨,至公元145年陇右终告平定,第三次羌汉战争结束。

此战,东汉朝廷付出了惨重代价,军费耗资八十多亿,军民死伤无数,两任军事统帅

马贤、赵冲

先后战死沙场。

中国羌族的历史与文化(阐述羌族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四阶段——凉州三明结束羌乱

公元159年,西羌复叛,攻打陇西、金城,“

凉州三明

”中最为善战地

段颎

(音jiong三声)横空出世,前后历经十年,彻底平定东西两羌的叛乱,斩杀羌人数万,俘虏数万,辎重、牲畜无算。

羌汉百年战争至此结束,东汉朝廷为这场战争付出了沉痛代价,军民死伤无数,边郡的生产活动遭到了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盗匪横行。

为了降低平叛的成本,提高平叛效率,朝廷在战争后期选择在河西四郡选拔将官和士兵,并给予了边地将官极大的自主权,这样做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剿灭羌乱的凉州三明都是河西四郡之人。然而这个政策的隐患也很大,许多心怀叵测的地方豪强纷纷借机壮大势力,成为了

汉末西北羌乱的祸源

长期战争还造成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恶果——

财政糜烂

。高达千亿的巨量花费,使国库为之一空,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朝廷又采用滥发铜钱的方式,致使货币系统进一步崩坏,财政愈加糜烂,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汉室的覆亡埋下了严重的祸根。

3、东汉末年西北羌乱

汉末皇帝昏聩,外戚、宦官交替专政,朝政日益腐败,民不聊生。

公元184年,冀州人张角借太平道之力,振臂高呼,九州震动,轰轰烈烈的

黄巾起义

全面爆发,战火波及大半个中国,无数苍生黎庶被卷入战火。

东汉朝廷震恐,忙派

卢植、朱儁、皇甫嵩

等诸将平叛。远在北地的先零羌趁朝廷无暇西顾之际,率先反叛,伙同诸羌,攻打州郡,与远在东方的张角遥相呼应,

一同为大汉王朝敲响了催命的丧钟

黄巾平定后,西北羌乱已经蔓延至三辅一代,其头目也从羌人相继转变成了汉人,为首者便是有

“黄河九曲”之称的韩遂

。此时的羌乱主体已经从单纯的羌人,变成了西北军事豪强与两羌叛民的联合体。

面对这股强大的割据势力,朝廷先后数次派遣大军征讨,但都收效甚微,不能伤其根本。反而导致

董卓这头西北饿狼羽翼渐丰,尾大不掉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便肇始于董卓乱政。

中国羌族的历史与文化(阐述羌族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变过程)

董卓

西北羌乱,直到曹操一统北方后才渐渐平息,而立此大功者,便是有“

虎步关右

”之称的——

夏侯渊

和坐镇长安为其稳定后方的大书法家

钟繇

(钟会的父亲)。

三国时期魏蜀争霸,羌人作为两国边境的重要军事力量,又成为了双方不断拉拢的对象。他们忽而助曹攻刘,忽而助刘攻曹,没有统一的立场,只有永远的利益。


魏晋南北朝

两汉四百年间,羌人为了生存,

从未停下迁徙的脚步

,与周边各族交往频繁。他们西迁与西域各族融合,东迁内地与汉人融合,南出祁连山融入西藏各族,北入大漠与匈奴相融。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达到高潮,华夏大地周边各族纷纷加入其中,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旷日持久地融合盛宴。羌人在这一时期建立了多个民族政权,盛极一时,但好景不长,昙花一现,相继覆亡。

1、成汉

西晋末年,益州蜀郡氐族(氐、羌同源)领袖李特起兵反晋;

公元306年,李特之子李雄于成都称帝,国号成,史称大成;

公元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

公元347年,东晋桓温攻打成汉,皇帝李势投降,残存势力于349年被晋朝消灭。

2、十六国时期第一强国——前秦

公元351年,氐族(氐、羌同源)贵族苻健于长安称帝,定国号“秦”(史称前秦);

公元357年,

大秦天王苻坚

即位,得

王猛

(此人堪比蜀汉诸葛亮,文武双全,能力卓绝)相助,先后覆灭前燕,前仇池国、前凉、代国,并派兵攻占丢失数十年的西域,基本统一了北方,疆域广大,国力空前。

公元383年,苻坚决定对东晋发动灭国之战,没成想,淝水一战,几乎全军覆没,前秦统治基础因此崩坏,国家分崩离析,北方再度分裂。

公元394年,前秦灭亡,国祚44年。

3、后秦

公元383年秦晋淝水之战,苻坚大败,前秦王朝崩溃。早已汉化的羌族贵族

姚苌

,趁机叛秦自立,并于公元385年,擒杀了老东家苻坚,然后在第二年于长安称帝,定国号为秦,史称后秦或姚秦。统治范围在今陕西、甘肃东部及河南部分地区。

公元417年,东晋大将

刘裕

北伐,攻破潼关,兵围长安,姚秦投降,被刘裕灭族,后秦亡。前后三代帝王,享国祚32年。

4、邓至

公元430年,邓至羌(也叫白水羌)在白水江流域建立的小政权,不在十六国之列。实力弱小,与南北朝皆为臣属关系,接受两边的册封。统治范围在今甘肃文县至四川松潘县一带。以文县邓至城作为族名。相传邓艾伐蜀,偷渡阴平,曾经过此城,故名邓至。

公元554年后国势日衰,领地尽归北朝,其族民大多融于汉人之中。

5、宕(音荡)昌

宕昌是集国名、地名、族名于一体的羌人政权,不在十六国之列,统治区域在今甘肃南部。

宕昌羌历史悠久,据说曾参与武王伐纣,是参狼羌的分支,

公元307年建立(存疑);公元483年归附北魏;公元566年,被一统北方的北周所灭。隋唐时期被吐蕃占领,融于藏族。

6、发羌国与唐旄国

发羌人是在长期的迁徙中,逐渐从四川西部移居到藏南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国家。具体时间已经不可考。青藏高原上的羌系民族,以发羌为核心完成了统一并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形成了后来的

吐蕃族

,而吐蕃族则是如今藏族人的祖先。

公元101年,发羌与唐旄羌以拉萨为中心建立了国家,后世称为唐旄国。

公元629年,

松赞干布

征服吐蕃诸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国。

公元632年,吐蕃灭唐旄国。

大分裂时代,内迁的羌人很多,他们与汉族错居杂处,不断相融,基本与汉人无异。而没有内迁的羌人部落也大多处于分散状态,逐渐融入其他族群。


最后的荣光——西夏国

隋唐时期,羌族及其分支族裔处在吐蕃王朝和中原王朝之间,处境艰难,时而依附隋唐,时而依附吐蕃,审时度势,夹缝求生。直到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羌人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党项羌是西羌的一个分支

,南北朝后期逐渐从诸羌中脱颖而出。在唐朝时因为开放的民族政策,党项羌发展迅速,逐步衍生出数个较大的部落,

拓跋氏为其盟主部落,这一支后来便成为了西夏皇族

唐末黄巢起义,拓跋部首领拓跋思恭因平叛有功,晋爵为夏国公,赐国姓“李”,固又名李思恭,同时册封其为

定难军节度使

,辖五州之地,相当于官方承认了党项羌拓跋部割据夏州等地的事实,为西夏国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公元1038年,宋仁宗时期,

李元昊

叛宋自立,定国号“大夏”,史称西夏。此后数年,李元昊相继打败了宋、辽两国的征伐大军,彻底确立了自己在西北的统治地位,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宋金灭辽后,西夏臣服于金朝。后来蒙古帝国崛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四征西夏,最终于公元1227年,彻底将之灭国。

西夏自李思恭割据夏州到亡国,前后历经346年,先后与宋、辽、金、蒙古并立,堪称羌族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

亡国后的拓跋贵族带领族人迁徙到了川藏地区,重新建立了

西吴王国

,其后历史不详。不过,如今四川甘孜羌族聚居地依旧流传着关于西吴王的传说。

随着党项羌的消亡,羌族愈加衰落,再也无法对中原王朝造成威胁。

到明清时期,其族群已越来越少,部落越来越小,族人大量与汉人融合,少部分融入其他各族,到新中国成立时,羌族已然成为了真正的少数民族,若非实行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羌族早已消亡殆尽。

以上是 中国羌族的历史与文化(阐述羌族在历史中的发展演变过程)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