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历史(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人造成)

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成也萧何

秦末汉初,淮阴县有一个叫韩信的人,年轻时候,生活贫苦,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个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太太就经常给韩信分点带来的饭吃。因此韩信经常被人瞧不起。之后,韩信投奔了项羽,参加反秦。

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与人作战的建议,但都没被项羽所采纳。韩信看到他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

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有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受刑处死。免死后,便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碰巧遇上了萧何。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能够说是言听计从。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历史(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人造成)

萧何和韩信一席长谈之后,对韩信十分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但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

原来,刘邦的部下大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时,他的封地都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

因此,部下因为想家而纷纷逃亡。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着跑了。

当萧何知道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

刘邦原先以为萧何也逃跑了,十分的生气。之后得知萧何竞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说萧何是小题大做。

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状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オ能,不是普通的人才。你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了,如果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历史(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人造成)

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最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取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败也萧何

然而,有句话说得好,有些人能共患难,而不能共享福。

刘邦便是如此,当上皇帝后怕在自已百年之后,政权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便准备铲除隐患。

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

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于是,刘邦便把韩信的“齐王”改封为“楚王”,为的就是公然羞辱,疏远韩信,让其他功臣集团远离韩信,

为什么改封“楚王”呢? 原来楚国在周朝指的是南蛮,而且周昭王就是被楚人破坏船只而溺水死于汉水的。

后来还是不放心,又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了,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

于是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到了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历史(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人造成)

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我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我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尾声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之后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以上是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历史(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人造成)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