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鄞州区属于哪个市的(鄞州区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鄞州区属于浙江省宁波市。
鄞州区,浙江省宁波市市辖区,是其核心城区之一。位于长三角南翼,浙江省东部、宁波市中部沿海,西靠海曙区,北依江北区、镇海区,东北临北仑区,南接奉化区,东南与象山县隔象山港相望。截至2021年查询,鄞州区下辖10个镇、15个街道办事处、204个行政村、179个社区、8个城镇居委会,区域总面积为814.2平方公里(以上数据包含东钱湖镇、高新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鄞州区常住人口1609555人。
鄞州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居住。1973年冬在蜃蛟乡三联村卢家桥发现的原始公社遗址,已有5000年的历史,其文化年代相当于河姆渡文化第二层。约在原始社会末期,至迟在夏朝初,“鄞”已成为确定的地名。

鄞州地处中国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部沿海,是计划单列市宁波市的核心城区。东北面紧邻北仑、镇海,东南面与象山、奉化连接,西面与海曙、江北隔江对望,区内资源禀赋丰富、空间形态多样,既有繁华城区、又有美丽乡村,既有江河湖海、又有山林田园。

浙江鄞州区属于哪个市的(鄞州区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鄞县,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鄞县这块地方早已有原始人类生活着了。不过,那时鄞地还没定名,《太平寰宇记》把那时的鄞地笼统地称为“古舜后,为余姚之墟”。而古地理书《禹贡》则把浙东一带称为“扬州之域”。(中国古称“九州”,扬州为九州之一。)

“鄞”这个地名起源于夏朝,根据古籍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在夏朝初期,今鄞县地有一个原始部落叫“堇子国”,这里有一座山叫堇山,堇山的泥土呈赤褐色,故亦称赤堇山。因此,“堇”是以山名作地名的。现在的鄞县东乡,仍有赤堇山这座山,在阿育王寺北面。附近地名也叫赤堇(乡)。堇地后来人口多了,故在作地名时在堇旁加个“邑”字,邑是人口聚居点的意思。这就是“鄞”这个地名的由来。

另有一种说法是堇山是由于山上产一种叫“堇”的野菜而取名的。据说堇菜即紫花地丁,或称地丁草,是一味中草药,有清热解毒作用。因此以野菜名“堇”作为山名,又以山名作地名。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错就错在把“堇”、“堇”两字混为一个了。

而据李思聪《洞渊集》和元朝时危素的说法,“鄞”这个地名又有另一出处,但这种说法又明显地表示了荒诞和可笑。据说秦始皇时候有一大臣名王鄞,秦始皇命王鄞移山填东海,神鬼都遭役使,神鬼不堪其苦:纷纷躲入今四明山一带,故山名为鬼藏山,这一带地方以王鄞之名而命名,叫“鄞”地。但这种说法太虚渺,鬼神劳役,驱山塞海,几乎都是神话,不能视作历史。况且秦时有王鄞之人是否也不得而知,鬼藏山又未见实有其山。但这个怪诞的传说民间却流传了很长时间,并且以讹传讹,再把鄞武作为王翦。王翦是历史人物,秦国大将。到明朝末年,四明山一带山中许多神祠都有祭祀王翦的,这是神话讹传作历史。因此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黄宗羲在他的地志著作《四明山志》中考证说,所谓“鄞”这个地名起源于秦时王鄞之说,“当是异说”。事实确是如此,远在秦之前,“鄞”地早已定名了,这在先秦古籍中广泛有载。

《国语·越语》载:“勾践之地,东至于鄞。”《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说:“吴败越于夫椒越,及吴平,更封勾践东至于鄞。”原来春秋时,今鄞县这一带地方属越国的鄞、句章二邑。《史记·吴世家》又说:越王勾践迁吴王夫差于东。”韦昭注:“雨东即句章东海口外州也。”《左传·哀公二十二年》:“请使吴王居雨东”,《国语·越语》:请达王雨、句(章)东。”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鄞地的区域在春秋时已很明确了,当时鄞地很大,包括今以宁波为中心的数个县境。战国时,鄞地属楚国,从中原来说,鄞地属“东夷之域”。

说到这里,有必要再谈谈“雨”字。鄞地有一条江叫雨江,今宁波也简称雨。从上文所引,鄞、雨两个地名从春秋开始已同时并存,它们都指同一个地域,一般来说,鄞即雨:雨即鄞,两字互用,这种情况在先秦古籍中很普遍。考雨字含义,雨就是大钟,大钟就是庸,或加金字旁成铺,雨字的形状,不也就是今天我们在寺院里看到的大钟一样吗?雨这个地名源于甬江,而雨江名称又来源于甬山。考甬山位置,就是今天鄞县奉化交界处的江口塔山,山南为奉化,山北为鄞县。江口塔山形状如覆钟,故古名为雨山,从而又引伸出雨江和雨地,所以“雨”最初是山名,后来是江名,最后成地名。

上面是鄞字和甬字的语源考释。

鄞地的名称起源这么古远,但鄞县置县是从秦时开始的。秦国在商鞅变法时(公元前359年)开始推行县制,但这仅限战国时秦国一地。大规模推行郡县制是在秦基本统一六国以后。鄞县建县制始于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当时秦在今绍兴、宁波一带置会稽郡,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鄞县、鄮县、句章县等都属会稽郡管辖。今鄞县东部包括海外岛山一带置窌县。因为今鄞东咸祥、大嵩一带靠海,各地商人从海路到此来经商,海上贸易比较发达,故鄞东一带称“贸地”,加邑为,即笔。这是文字来历。鄮县县治在今阿育王寺附近,这里有山亦名鄮山。今鄞西的一部分和慈城、镇海一带置句章县,县治在今慈城附近,所以现在慈城仍有以句章命名的商店和酒家。今鄞西的另一部以及奉化全境和宁海、象山一部,则置鄞县,鄞县县治设在今奉化县的白杜。这是最早的鄞县,其县境倒还是以今奉化境为中心,它的区域很大。

秦亡后,汉袭秦制,仍置鄞县。西汉初期分封刘姓诸侯王和有功异姓王,鄞县先属荆国。后来刘濞封为吴王,鄞县地遂属吴国。汉景帝时(公元前154年),发生了“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是反叛首领。三个月后,刘濞被诛,吴地削藩,鄞县复属会稽郡。到了新朝时期,王莽把鄺县改为海治,改鄞县为谨县。王莽的新朝,为时很短。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在建武(公元25~56年)初年,废除谨县名,复改为鄞县,仍属会稽郡辖。

纵观秦汉两代,鄞县均属会稽郡,其县境重心在今奉化。

鄞县县名及其归辖,在三国两晋南朝时,均沿袭不变。

东晋时候孙恩起义,刘裕(后来的南朝宋武帝)戌守句章县(今鄞县西乡、北乡及慈溪一带),就在今鄞江镇之地筑句章县新县城,叫小溪镇,这是今鄞江镇为县治的开始,以至到了民国时代,鄞江一带仍称句章乡。

隋灭陈后,统一了全国,隋文帝于开皇九·年(589年)重新改制全国政区,把会稽郡改为吴州,鄞县、鄮县、余姚县名称均废弃不用,而把鄞、郧、余姚、句章之地总称为句章县,县治仍设在小溪镇(鄞江桥)。这个句章县辖境很大,相当于如今的宁波七县,而作为县治的小溪镇也声名显赫,从此后,小溪鄞江桥的名望日益远扬。到了大业元年(605年),吴州改名越州。后不久,又改为会稽郡,句章县属会稽郡辖。

唐初时,唐高祖李渊认为隋时县境太大,难于管理,加上当时人口繁殖,因此变更建制和县境。故唐在武德四年(621年),析句章县,以原来的鄺县地、鄞县地置鄞州,以原来的句章地、余姚地置姚州⑩。鄞县以县升州,级别高了。鄞州的州治设于三江口,即今宁波。这次是今宁波地建州之始。过了四年,武德八年(625年)时,又废鄞州置鄮县,县治仍在小溪镇,隶属于越州。这时的郧县包括秦汉时的郧、鄞、旬章三县之地,辖境也甚广。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又在鄺县置明州,属江南东道。明州的州治也在小溪鄞江镇。至于明州的“明”字,是以置鄮县境内有四明山故,以山名命州名。(附带提及一句,四明山名称起源是由于山心有石,四穴通天,号四窗,又名四明山。)关于这次改制,文献中有大量的提及。在鄮县置明州,并把武德年间的郧县分为四个县,即奉化、慈溪、翁山(舟山群岛)和鄮县。四县均归明州治下。从此以后,明州越州分治,为级别相等的并列两州,越州为今绍兴一带,明州为今宁波各县。

天宝三年(744年),又改明州为余姚郡,移郡治至三江口(今宁波)。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明州,大历六年(771年),把鄮县县治移至今宁波地。长庆初年(821年),窌县县治又移还于小溪镇。关于明州州治和郧县县治迁来搬去的事,史志也有所记载。这个过程大概这样,小溪鄞江镇既是鄮县县治,又是明州州治,后来县治搬到三江口(宁波),州治留在小溪,因为小溪鄞江在樟溪下游,地处山谷口间,作为州治总嫌“地形卑隘”,所以再把州治迁于三江口,把县治还于小溪镇。这样对调一下。

隋唐两朝,鄞县或称句章,或称鄮县,并没称过鄞县。而句章或鄮县的县治绝大部分时间设在小溪镇。为适应县治重镇(一段时间也是州治)的需要,因而今鄞江之地在隋唐时代各方面建设都很快,它商业繁荣,交通发达,手工业也很兴旺。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唐时在小溪建造了一座设计科学、工程浩大的它山堰。

它山堰在今鄞江镇它山旁,“垒石为堰于两山间,长四十二文,级三十又六。”堰身“冶铁灌之”。它是当时郧县县令王元時(山东琅玡人)在太和七年(833年)主持修建的。大堰建成后,“灌七镇数千顷田”。这座一千一百多年前建造的古老水利工程,大大有利于农业生产,至今它仍完好无损。

鄮县县名到了五代后梁时被废除不用了。因为后梁太祖坡温的曾祖叫朱茂琳,为避曾祖名讳(鄮、茂同音),朱温在开平三年(909年)重新改鄮县为鄞县。从此以后,鄞县没有改过名,一千余年来,始终以鄞县为名,沿袭至今。

北宋初年,鄞县建制不变,为明州治。这时的鄞县县境仍相当大,包括今舟山群岛和镇海县境。到宋熙宁六年(1073年),分出鄞县的蓬莱、安期、富都三个乡另置昌国县(今舟山定海)。熙宁十年(1077年),又划出海晏、灵岩、太丘三乡(今镇海县的大矸乡即宋时的灵岩乡)归属于定海县。(此时定海县为今镇海县)。鄞县辖境从此大大缩小了,基本上形成了目前鄞县县境。

南宋时,一度曾在奉化建郡,鄞县属奉化郡下辖。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宋宁宗赵扩即位,改明年(1195年)为庆元年号。因为赵扩曾住过明州,当了皇帝后,旧驻地以皇帝而显贵,因此以年号为名,改明州为庆元府。鄞县为庆元府下辖,庆元府治就设在鄞县(宁波)。

元朝时改府称路,庆元府即为庆元路,鄞县为庆元路属县。

明朝建国前夕(1367年),朱元璋厌恶“庆元”两字,因“庆元”字义有“庆贺元朝”之意,所以复改庆元路为明州府,鄞县隶属于明州府。1368年,朱元璋正式建国,国号大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鄞县有一个文人名叫单仲友,被征到南京献诗,单仲友向朝廷上书,说明州的“明”字,与国号“明”字冲突,为避“明”国号讳,建议改明洲为宁波,取“海“定则波宁”之说。(当时宁波东甬江入海处有一“定海县”,即今镇海县。)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改明州府为宁波府。鄞县隶属于宁波府。从明初沿袭至清,鄞县均是归宁波府辖。

民国成立后,废府置道。浙江省分为钱塘、会稽、金华、瓯海四道,宁波府与绍兴府、台洲府合并成会稽道,简称为宁绍台道,而县制仍保留,鄞县即属会稽道,为该道所辖二十县之首县,道治也设在鄞县。

1927年,道制废阶,设宁波市,直属于省,鄞县不归宁波管辖,也直属于浙江省。

1931年1月,撤销宁波市建制,并市入鄞县。

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成为省辖市,同时在宁波设置宁波专区,为专员公署所在地,鄞县属宁波专区,鄞县人民政府设在今邱隘区松下漕村。同年九月,迁到姜山。

1951年3月县政府迁到宁波市江东。

1958年鄞县建制撤销,所属区境划归宁波市。

1962年,鄞县恢复建制。县政府仍设在宁波江东。

1970年宁波专区改为宁波地区,鄞县是宁波地区所辖七县之一。

1983年,宁波地区与宁波市合并,总称宁波市,以市领县,鄞县属宁波市辖。

1984年,宁波市区扩大,原鄞县的段塘镇、福明乡等乡镇划归宁波市区。鄞县的县政府仍设在宁波江东。

2002年4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区,成立宁波市鄞州区,实行“区级体制、县级权限”。

201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调整行政区划,奉化江以西9个镇乡(街道)划归海曙区管辖,奉化江以东区域与原江东区合并,成立新的鄞州区。

行政区划

鄞州区下辖10个镇、15个街道办事处,204个行政村、179个社区、8个城镇居委会,区域总面积为814.2平方公里(以上数据包含东钱湖镇、高新区)。

鄞州区行政区划名录

浙江鄞州区属于哪个市的(鄞州区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以上是 浙江鄞州区属于哪个市的(鄞州区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