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历史沿革介绍(最初以古蜀国的都邑闻名于世)

郫县古称“郫”,在古史传说中,最初以古蜀国的都邑闻名于世。距今二千七八百年前的蜀王杜字、整灵,都以郫为都邑。

古蜀国的情况,史籍中多有记载。据《蜀王本纪》(传为汉扬雄所作)说:“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日柏濩(《华阳国志>作柏灌)。后者日鱼凫”,“杜宇,一名杜主,代鱼凫王蜀,徙都千郫,即杜鹃城也”。晋常璩《华阳国志》也说:“后有王日杜宇,教民务农。……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号日望帝,更名蒲卑”。以上说明蜀王杜宇曾以郫为都邑。其地域“以袭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全、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华阳国志》)。其后,望帝杜宇传位于鳖灵,即丛帝。《蜀王本纪》说:“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整灵决玉山,民得安处。……乃委国受之而去,如尧之禅让。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据传开明帝的子孙曾迁都子广都樊乡,最后定都于成都,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古蜀国在郫建都的遗迹,方志中多有记载。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说:“蜀望帝理汶山下,邑日郫,是也。……故郫城,在县北五十步”。清乾隆《郫县志》也有“望帝故宫在县北五十步古郫城”的记载。古杜鹃城遗址在县城北郊,至今仍存残垣。

据《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以及《四川郡县志》和旧郫县志等书记载,秦汉时期,郫县辖地约涉及今郫县、温江、彭县、灌县等数县之地。汉代郫县的西境在今灌县蚕崖外,包括今灌县岷江以东以北地区。能证明西境范围最可靠的史料,是建乎郭县碑。此碑又称为“蚕崖碑”,碑文共29宇:“建平五年六月,郫五官椽范功平,史、石工、毅徒、要本长廿五丈,贾(价)二万五千”。(见清同治(郫县志)和(益部汉隶集录>)。此碑建于西汉建平五年(实际为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是为县人在本县境内“凿岩治道”而立的记功碑。蚕崖距今灌县城西北17里,当时郫县派员工凿岩治道,是为了通往崖外更远的郭县辖区。北境大致包括今彭县北君平至丰乐、桂花、庆兴一带;东境包括今成都市西郊;南境包括今温江县大部分地区。此后辖区屡经变动。

西部。三国蜀汉时,郫、绵虒、江源三县各分出部分地区置都安县,即今灌县前身。属汶山都。北周天和三年(568年),废都安并入郫县。隋仁寿元年(601年),又废汶山县人郫县。唐武德元年(618年),于灌口镇置盘龙县,后改称导江县和灌县。

东南部。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分郫县南境、江源东境置温江县。隋开皇三年(583)撤温江县复并人郭县。仁寿三年(603年)再分置万春县;大业二年(606年)再并入郫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又置万春县,后复称温江县。

北部。后周时划沱江北郫县地为新置九陇县的一部分,今属彭县。

西北部。唐仪风二年(677年)分九陇、导江、郫三县地置唐昌县,后改称永昌和崇宁县。清康熙七年(1668年)并崇宁入郫县,雍正七年(1729年)再置崇宁县。

东部。唐垂拱二年(686年)到宋熙宁五年(1072年)的380多年间,曾建犀浦县;熙宁中改县为镇归入郫县。

民国时期,县域基本无变动。

1950年后,郫县属温江专区。

1958年,撤销崇宁县,主体并入郫县,其他部分并入彭县、灌县。

1968年,郫县属温江地区。

1983年,撤销温江地区,郫县改属成都市。

2016年11月24日和12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郫县,设立成都市郫都区,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2017年1月22日,郫都区正式挂牌成立。

郫县历史沿革介绍(最初以古蜀国的都邑闻名于世)

以上是 郫县历史沿革介绍(最初以古蜀国的都邑闻名于世)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