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计时的十二时辰来源(古代计时的十二时辰叫什么名字)

中国古代普遍采用一天十二个时辰的计时制度,这种制度的产生源于古人对太阳运动的观察和认识。将太阳在空中的运行轨道均匀的划分成十二份,再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示不同的时间段。

古代计时的十二时辰来源(古代计时的十二时辰叫什么名字)

古人为何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

古代先民为了生产生活的便利,发明了许多计时器具和计时方法,这些器具各有所长,分别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古代的计时仪器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系统:日晷、漏刻、机械计时器、轮漏和木漏。

最早的计时仪器该算“土圭”,用“土圭”计时的时候,需将一根木杆立在地上,通过观察日影的长短变化来估计时间。

“日晷”则是更先进一步的计时仪器,晷盘上刻有24等分的刻度线,太阳照在晷盘中心的晷针上,晷针的影子就能在晷盘上指示出时刻。

古人也用燃香来计算时间,称为“火钟”。“火钟”是用纱线缠绕在香上,再在线的末端系上一个铜球,球下放一个铜盘,当香火烧断纱线时,铜球落在铜盘中就会发出响声,这便是古代的闹钟了。

古代计时的十二时辰来源(古代计时的十二时辰叫什么名字)

此外,古人还用“水钟”来计时,“水钟”也称滴漏、刻漏,是古人利用滴水的等时性原理,通过反复实践,而发明出的计时方法。

古代白天或晴天时,可以用日晷来测时,到了夜晚或阴天,就需要利用水钟来计时了。

“水钟”通常由播水壶、受水壶和分水壶三部分组成,使用时,需在受水壶的中央插入一把铜尺,铜尺上刻有十二个时辰的刻度,铜尺的前面插入一根木刻浮箭,下面是浮舟,随着受水壶内水量的增多,浮舟也随之上升,浮箭就能在铜尺上指示出刻度时间。

有关滴漏的记载,也常见于古代诗人的诗文中,唐代诗人李益在《宫怨》一诗中写道:“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苏东坡也有诗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古代计时的十二时辰来源(古代计时的十二时辰叫什么名字)

中国古代普遍采用一天十二个时辰的计时制度,这种制度的产生源于古人对太阳运动的观察和认识,也即时间的流逝取决于太阳的运动,那么太阳在空中的方位就可以用来确定时间的早晚。

于是古人将太阳在空中的运行轨道均匀的划分成十二份,每一份都对应一个方位,再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示不同的时间段。

十二时制的产生时间很早,《周礼》中就有“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的说法,指的便是一日包含十二个时辰。

和古代特殊的计时仪器相对应的是古代独特的计时单位,古代的计时单位主要有时、刻、更、鼓、点。

其中时指的是时辰,古人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合计为现在的两个小时,以“子时”来说,指的是夜间11时到凌晨1时的时段,以此类推。

表示时辰的十二个字,也即人们常说的“地支”,“地支”除表示时辰外,还与“天干”配合,用来表示夏历的年份。除此之外,十二属相也和这十二个字互相对应。

以上是 古代计时的十二时辰来源(古代计时的十二时辰叫什么名字)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