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市属于河北省哪个市(任丘市历史及行政区划沿革)
河北任丘市属于沧州市。
任丘市,河北省辖县级市,由沧州市代管,位于河北省中部,北依京津、毗邻雄安,西临白洋淀,是神医扁鹊故里,华北油田总部所在地。
沧州地处海河流域,境内河流众多,素有“九河下稍”之称。上游有三大水系汇入沧州,贯穿东南西北,交叉纵横。有20多条河流汇聚9处入海,多处湿地及硕大的苇海,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200多种候鸟的迁徙停留地。
任丘市地处华北平原中部,北依京津、毗邻雄安,自古就有“京畿重地、燕赵名城”之称。2020年城市化率67.32%,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自建市以来,任丘市综合实力一直稳居河北省“十强”县市前列,并连续多年入围全国“百强”县市。
建置沿革
出土文物和古遗址发掘证明,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时期),现任丘境内就有人类聚居。
春秋时期,境内建有虢邑(今任丘市西北),为燕国附庸。
战国时代,境内建有鄚邑(今任丘鄚州)、狸邑(今任丘市东北)。鄚先为赵国地,后易主燕国;狸先为燕国地,后为赵地。
秦统一六国后,任丘境属钜鹿郡。
西汉时,境内先后置阿陵侯国(今任丘市东北)、鄚县、高郭侯国(今任丘市西北)、鄚侯国(今任丘市鄚州),均属涿郡。汉平帝元始二年(2),中郎将任丘为防海寇筑城,遂以其姓名为城名。遗址在今市区南刘庄村北。
王莽当政时,将鄚改为言符,阿陵改名阿陆,高郭改名广隄。
东汉初,省高郭侯国入鄚侯国。和帝永元二年(90),鄚侯国改置鄚县,属河间国。后阿陵国撤销,并入鄚县。
三国时鄚县属河间郡。
两晋时鄚县属河间国。
北齐年间(550—577),置任丘县,治所在今市区南刘庄村北,并与鄚县同属河间郡。
隋初,省任丘县入鄚县。开皇十六年(596)复置任丘县。大业元年(605)又省入高阳县、鄚县。
唐初,鄚县属蒲州(治所在今高阳县旧城)。武德五年(622)再置任丘县,属瀛州。贞观元年(627),蒲州撤销,鄚县属瀛州。景云二年(711)置鄚州,属河北道辖鄚县、任丘、文安等六县。开元十年(722),析任丘、文安两县各一部置利丰县(后改长丰县,治所在今长丰镇),属鄚州。开元十三年(725),将州、县俱改为莫。天宝元年(742),莫州改为文安郡(治所仍在莫州)。乾元元年(758)撤销,至德二年(757)复为莫州,仍属河北道。
五代时,莫县、任丘、长丰三县均属莫州。后晋天福元年(936),莫州被契丹占。于后周显德六年(959)又被世宗柴荣收复。
北宋时,莫州属河北东路,辖任丘、莫县、长丰三县:熙宁六年(1073),莫县、长丰县并入任丘县,莫州治任丘。元祐二年(1087),复置莫县,不久又并入任丘县。
金朝贞祐二年(1214),在莫县故城改置莫亭县,与任丘县同属河北东路莫州。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任丘、莫亭二县废,并入河间县。不久又恢复原建制。元惠宗至元年间(1335-1340),莫州治所移至莫亭县。
明代洪武七年(1374),撒销莫州,省莫亭县并入任丘县,属河间府。
清代,仍属河间府。雍正二年(1724),为避孔子讳,将任丘县改名任邱县。直至1981年全县地名普查时“任邱”改为“任丘”。
中华民国2年(1913),任邱县属直隶渤海观察使,3年(1914)改为津海道。民国17年(1928),直隶改为河北省,任邱属河北省。
民国26年(1937)初,任邱属河北省第六督察区。“七七”事变后,1938年任邱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三专区。
民国29年(1940)8月,任邱改属十专区并析东部与河间县(部分)组成任河县,属九专区。
民国34年(1945)10月,任邱、任河同属九专区。翌年2月撤销任河县。民国36年(1947)5月复设任河县,属八专区。
民国35-38年(1946-1949),任邱属冀中行署八专区。
1949年8月撤任河县,任邱县复原建制,属河北省沧县专区管辖。1952年改属天津专区。1958年文安县、大城县部分地区并入任邱县。先属天津专区,后属河北省天津市。1961年5月设沧州专区,任邱县属之。同年7月析任邱县复设文安县(含大城县部分地区),任邱县恢复原建制,仍属沧州专区。1970年后属沧州地区。
198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任丘县,设任丘市(县级),仍属沧州地区。
境域演变
明以前任丘境域多变,但已无考。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县境版图基本稳定。明嘉靖《河间府志》载:任丘县东西110里,南北90里。县城东至大城界70里,西至高阳界20里,南至河间界45里,北至雄县界50里。明万历《任丘县志》所述疆域与上述记载基本一致。清乾隆《任邱县志》载有,任邱县城南至河间县界35里,至河间府城70里;北至保定府雄县界60里,至雄县城70里;东至顺天府大城界70里,至大城县城90里;西至保定府高阳县界20里,至高阳县城60里。东西110里,南北90里。此境,至民国16年(1927)未变。
民国22年(1933),任邱县界东至大城,南至河间,北至文安、雄县,西至安新、高阳。南北长80里,东西长108里,全县面积5616方里。又据《河北月刊》登载:民国23年(1934),任邱南北93里,东西80里,全县面积3340方里。
民国29年(1940)8月,任河县成立。任邱县古洋河以东的五区(吕公堡)、六区(长丰)、七区(梁召)全部村庄和四区(北汉)部分村庄共计111个划归任河县管辖。同时,高阳县小白河以东的培里、东边渡口、边村、惠伯口、南马、南马辛庄、北马、边关、东王团、西王团、张施、东王庄、汜水、庞许庄、田村、大王果庄、安头、尹家佐、袁各庄、白洋、娄堤等21个村庄划归任邱县。
民国34年(1945)初,建白洋县。将任邱县沿千里堤的刘家庄(大树刘庄)、梁沟、辛口子、七间房、郝各庄、三各庄、三冢、西大坞、七里庄、李广、枣林庄等11个村和白洋淀里的赵北口、杨家庄(杨庄子)、何家庄(何庄子)、邵家庄(邵庄子)、张家庄(光淀)、圈头、采蒲台、梁家庄(梁庄)、白家庄、郝家庄(郝庄)等10个村划归白洋县。次年春,撤销白洋县,沿堤11个村庄复还属任邱县。
1949年10月,任河县撤销。原属任邱的111个村庄,有5个村(徐边村、崔边村、孙氏、何庄、杜边村)划归文安县;35个村(冯各庄、韩庄、傅尹、北桃子、南桃子、西桃子、东魏各庄、西魏各庄、董家坞、尹各庄、黄得坞、赵各庄、康各庄、齐圪达、大保、大尚屯、小王庄、大会罗、孙会罗、吴会罗、阜草、傅庄、东阜、阎家坞、北席阜、邵席阜、南阜、王香、门远庄、刘远庄、焦远庄、冯远庄、苑庄、邵庄)划归大城县,其余71个村还属任邱县。
1954年7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高阳县的孟仲峰、百尺、出岸、张庄、三坊子、东良淀、西良淀、小关等8个村划归任邱县。1958年10月,又将西良淀、三坊子、张庄、孟仲峰4村划回高阳县。
1958年11月,任(邱)、文(安)、大(城)三县合并为任邱县。南北长约73.5公里,东西宽74.3公里,总面积为2963.7平方公里,这是任丘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至1961年三县分设,恢复原境域。
1986年3月,撤县建市,所辖行政区域不变。
行政区划
1.清以前区划
明以前行政区划无考。明代,县下设乡。乡辖里(里又称社、屯),里统村,每里十甲,每甲十户。另设堡(为一种军事性质的区划)。堡亦统社、屯。
明嘉靖《河间府志》载,时任丘分六乡:
长丘乡,辖四里:在坊社、新庄社、保民屯、卢张社。
高城乡,辖五里:河口社、福民屯、陈王庄社、勤耕屯、郝家庄社。
谒城乡,辖七里:翟城社、同梨社、养民屯、人和屯、安乐屯、成功屯、永熙屯。
忠信乡,辖五里:李公窝社、礼义社、八方社、居宁屯、咸淳屯。
长丰乡,辖七里:蔡村社、长丰社、梁召社、居安屯、万安屯、镇城屯、淳厚屯。
孝义乡,辖五里:大坞社、黄垒社、香城社、勤民屯、绥宁屯。
万历《任丘县志》记载,任丘分为四堡:
南堡,领五社:在坊(领村7)、翟城(领村18)、同梨(领村4)、陈王庄(领村6)、新庄(领村10)。
北堡,领五社:河口(领村7)、大坞(领村8)、李公窝(领村3)、礼义(领村5)、黄垒(领村5)。
东堡,领五社:八方(领村6)、卢张(领村9)、梁召(领村9)、蔡村(领村13)、长丰(领村8)。
西堡,领一社:郝家庄(领村2)。
另有屯17个:保民、福民、养民、人和、安乐、成功、永熙、香城、镇城、勤民、勤耕、居安、居宁、万安、绥宁、咸淳、淳厚,这些屯共领24村。万历时全县共计4堡,33里(16社、17,屯),144个村。
清初承明制,仍为6乡33里。另设12个镇,即:长丰镇、梁召镇、吕公堡镇、苟各庄镇、于村镇、鄚市镇、司马庄镇、石门桥镇、新中驿镇、北瀚镇、羽林堡镇、大坞镇。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任邱有13社,367个村,即:长丰社,统53村;梁召社,统37村;吕公堡社,统27村;同梨社,统36村;大坞社,统21村;鄚州社,统25村;议论堡社,统23村;苟各庄社,统26村;于村社,统12村;石门桥社,统40村;司马庄社,统32村;辛中驿社,统31村;赵北口社,统4村。
光绪二十六年(1900),改行新政。县统区,区统村。
2.民国时期区划
民国17年(1928),任邱县设8个区,区公所驻地分别为:一区东凉;二区梁召;三区长丰;四区石门桥;五区青塔;六区鄚州;七区议论堡;八区圈头。
民国22年(1933),实行区公所制,区下设乡,乡辖村,村辖闯、邻。时任邱仍为8个区,全县共编为313乡(旧村共365村),14镇(旧镇共12镇),2057间,10279邻。
民国24年(1935),将8个区合并为4个区。即:东凉与议论堡合为一个区:梁召与长丰合为一个区;石门桥与青塔合为一个区;鄚州与圈头合为一个区。此时,任邱有305个乡,12个镇,2063闾,10319邻。
以后,又改划为6个区。区公所分别驻:一区议论堡;二区梁召;三区大尚屯;四区北汉;五区青塔;六区鄚州。
民国28年(1939)3月,抗日民主政府将全县6个区划为9个区。一区,议论堡一带;二区,青塔、天门口一带;三区,石门桥一带;四区,北汉一带;五区,吕公堡公路以南至蔡村和南畅支以东;六区,长丰一带;七区,吕公堡公路以北、梁召一带;八区,鄚州以东、于村一带;九区,鄚州及以西和白洋淀内村庄。
民国29年(1940)8月,任邱县改为7个区。一区议论堡一带;二区青塔一带.三区石门桥一带;四区北汉一带;五区鄚州一带;六区七间房一带;七区惠伯口一带。
民国34年(1945)8月,全县分为8个区和一个区级市。
民国37年(1948)6月,全县设13个区和一个区级市,即:城关、青塔、石门桥、柿庄、议论堡、于村、惠伯口、汜水、赵范庄、东大坞、北辛庄、北漕口、宗家佐区和鄚州市。
3.新中国建立后区划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县设10个区,即:城关、青塔、石门桥、北汉、议论堡、于村、惠伯口、鄚州、西段村、长丰。
1950年全县划为6个区。一区城关,辖78个村;二区青塔,辖46个村;三区石门桥,辖71个村;四区西段村,辖40个村;五区长丰,辖48个村;六区鄚州,辖58个村。
1953年,全县设8个区。1953年建立乡政府,全县分为104个乡,349个村(包括1954年从高阳划入的3乡8村)。
一区:城关,辖13个乡,50个村。
东李各庄乡(辖3村);关张乡(辖4村);西凉乡(辖5村);北五里铺乡(辖3村);天宫乡(辖3村);城关镇(辖6村);前长洋乡(辖4村);东凉乡(辖7村);议论堡乡(辖6村);思贤乡(辖1村);南小征乡(辖2村);长洋淀乡(辖4村);南关乡(辖2村)。
二区:青塔,辖15个乡,41个村。
梁沟乡(辖2村);田王程乡(辖5村);尚书乡(辖3村);石营乡(辖5村);陈王庄乡(辖2村);出岸乡(辖1村);天门口乡(辖1村);大树刘庄乡(辖1村);前赵乡(辖3村);任河口乡(辖3村);孟仲峰乡(辖4村);青塔乡(辖1村);百尺乡(辖3村);北漕口乡(辖2村);半边店乡(辖5村)。
三区:惠伯口,辖15个乡,49个村。
石门桥乡(辖2村);安里店乡(辖4村);辛中驿乡(辖3村);铁匠庄乡(辖5村);陈边乡(辖4村);惠伯口乡(辖5村);西汜水乡(辖4村);边关乡(辖2村);军营乡(辖3村);史村乡(辖3村);西古贤乡(辖3村);王果庄乡(辖3村);檀庄乡(辖5村);王庄乡(辖2村);西张庄乡(辖1村)。
四区:西段村,辖11个乡,38个村。
石村乡(辖4村);吕公堡乡(辖2村);毕村乡(辖4村);北芦张乡(辖2村);北畅支乡(辖4村);梁召乡(辖5村);邢家村乡(辖5村);正洛乡(辖2村);西南芦张乡(辖3村);大姜村乡(辖3村);南畅支乡(辖4村)。
五区:长丰,辖13个乡,44个村。
北十里乡(辖5村);李花乡(辖2村);丁坞乡(辖3村);长丰乡(辖4村);蔡村乡(辖2村);锁井乡(辖2村);东姜乡(辖3村);西郝村乡(辖2村);周村乡(辖5村);南张村乡(辖3村);胡村乡(辖5村);黄庄乡(辖5村);杨屯乡(辖3村)。
六区:鄚州,辖13个乡,50个村。
七里庄乡(辖1村);宗佐乡(辖6村);鄚州一铺乡(辖4村);三各庄乡(辖4村);堤东乡(辖5村);西大坞乡(辖1村);李广乡(辖1村);枣林庄乡(辖2村);马召村乡(辖5村);大苟各庄乡(辖2村);将庄乡(辖6村);姜临河乡(辖6村);韩村乡(辖7村)。
七区:北汉,辖12个乡,43个村。
赵圪达乡(辖4村);刘庄乡(辖2村);郝铺乡(辖4村);南马庄乡(辖3村);柿庄乡(辖2村);麻坞乡(辖1村);刘泊乡(辖4村);太平庄乡(辖3村);赵范庄乡(辖7村);北汉乡(辖6村);西马庄乡(辖4村);大李庄乡(辖3村)。
八区:陵城,辖12个乡,34个村。
东庄店乡(辖3村);东黄垒乡(辖2村);东大坞乡(辖3村);邢村乡(辖2村);南陵城乡(辖2村);军庄乡(辖4村);张庄乡(辖3村);东代河乡(辖4村);香城铺乡(辖3村);西八方乡(辖3村);前王约乡(辖2村)。
东庄店乡(辖3村);东黄垒乡(辖2村);东大坞乡(辖3村);邢村乡(辖2村);南陵城乡(辖2村);军庄乡(辖4村);张庄乡(辖3村);东代河乡(辖4村);香城铺乡(辖3村);西八方乡(辖3村);前王约乡(辖2村)。
1957年7月,撤区并乡,全县合并为25个乡(镇)。即:城关乡、天门口乡、青塔乡、王家坞乡、百尺乡、石门桥乡、东汜水乡、惠伯口乡、南畅支乡、正洛乡、吕公堡乡、西段村乡、长丰乡、锁井乡、议论堡乡、陵城乡、姜临河乡、宗家佐乡、香城铺乡、麻家坞乡、柿庄乡、北汉乡、东大坞乡、西于村乡和鄚州镇。
1958年9月,全县25个乡(镇)合并为9个乡,原33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9个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即:宏光人民公社(城关镇)、跃进人民公社(青塔乡)、红星人民公社(东记水乡)、先锋人民公社(鄚州镇)、卫星人民公社(北汉乡)、东方红人民公社(吕公堡乡)、东风人民公社(驻段村、新立乡)、英雄人民公社(驻陵城、五官淀乡)、红旗人民公社(北辛庄乡)。
1958年11月,任(邱)、文(安)、大(城)三县合并为任邱县。全县设20个人民公社,辖868个生产大队(村)。有陵城公社,辖60个大队;青塔公社,辖27个大队;汜水公社,辖49个大队;北汉公社,辖34个大队;吕公堡公社,辖37个大队;新立公社,辖37个大队;五官淀公社,辖25个大队;鄚州公社,辖33个大队;北辛庄公社,辖32个大队(以上为原任邱县)。大城公社,辖94个大队;大尚屯公社,辖66个大队;留各庄公社,辖55个大队;王文公社,辖39个大队(以上为原大城县)。文安公社,辖55个大队;史各庄公社,辖25个大队;前许公社,辖35个大队;左各庄公社,辖43个大队;新镇公社,辖31个大队;大留镇公社,辖42个大队;孙氏公社,辖49个大队(以上为原文安县)。
1961年春,任邱、文安分治,任邱恢复原建制。6月,缩小公社规模,全县调整为28个公社。即:城关、青塔、东汜水、鄚州、北汉、吕公堡、梁召(新立)、陵城(五官淀)、北辛庄、苟各庄、宗家佐、辛安庄、惠伯口、东大坞、于村、出岸、议论堡、天门口、七间房、长丰、麻家坞、蔡村、南畅支、王家坞、辛中驿、军庄、柿庄、石门桥。10月,增加徐庄、长洋淀两公社,全县·划为30个公社。
1962年8月,撒销军庄、陵城两公社,建便家铺公社。全县划为29个公社,412个大队。
1963年4月,便家铺公社改为陵城公社,徐庄公社改为东凉公社。至此,全县共辖29个公社。
1982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建制,全县改为29个乡。同时撤销生产大队,改设村民委员会,全县412个生产大队改为412个行政村。
1984年12月,城关、鄚州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乡改镇。
1985年3月,出岸、石门桥、吕公堡、长丰四乡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改为镇(辖区和驻地不变)。5月,撤销东凉乡,并入城关镇。至年底,全县分为6个镇,22个乡,412个行政村。
1986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任丘县,设立任丘市(县级)。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城关镇、长洋淀乡、柿庄乡分别改为新华路办事处、西环路办事处、永丰路办事处。至1987年底,任丘市行政区划为3个办事处,5个镇,20个乡,共辖412个村民委员会(行政村)。
1996年,任丘市辖3个街道、5个镇、10个乡:新华路街道、西环路街道、永丰路街道、出岸镇、莫州镇、石门桥镇、吕公堡镇、长丰镇、梁召乡、北汉乡、七间房乡、北辛庄乡、青塔乡、麻家坞乡、辛中驿乡、于村乡、议论堡乡、苟各庄乡。市政府驻新华路街道。
1997年,苟各庄乡撤乡设镇。调整后,全市辖3个街道、6个镇、9个乡。
2001年,梁召乡撤乡设镇。2002年,任丘市面积991.5平方千米,人口约75.65万人。辖3个街道、7个镇、8个乡,13个社区、413个行政村。市政府驻政府街3号。
2002年,辛中驿乡撤乡设镇。2009年12月25日,经河北省民政厅批复同意,麻家坞撤乡设镇。2012年7月成立中华路街道,辖三街、五街、六街、史家胡同、东凉、东关、北各庄、谢刘场、芦各庄、西凉、徐庄、张桥12个行政村和梅园、新世纪、裕华、红星里、明珠5个社区。
2014年,在油田矿区设立渤海路、创业路、油建路3个街道:海路街道东至燕山道、南至北站路、西至会战渠、北至津保路,辖华油局机关、华油商业中心、科研、渤海北区9个社区;创业路街道东至季家铺西界、南至花草渠、西至昆仑道,北至北站路,辖华油采一、供应、运输、井下、水电5五个居委会;油建路街道东至东环路,南至油建路,西至泰山道、北至北环路,辖华油建一、建二、东风6个社区。10月10日,3个街道办事处筹备处成立。
截止2020年全市总面积87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81.6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50.45平方公里,辖7个街道办事处(含3个油区办事处)、9个镇、3个乡、1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349个行政村。
以上是 任丘市属于河北省哪个市(任丘市历史及行政区划沿革)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