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井大街历史介绍(王府井大街北起东四西大街的西端)
王府井大街地处天安门以东,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长街,北起东四西大街的西端,南与东长安街相接,全长近一千八百米。从商业上说,它发展较晚,但是从街道的出现讲,可是个古老的大街。在距今七百二十多年前,元建大都城时就出现了,而且是一条重要街道。据清代朱一新所著《京师坊巷志稿》引用元末明初人熊梦祥著的《析津志》载:今王府井大街“元名丁字街”。“《析津志》:菜市一在哈达门丁字街。”案:今王府街旁有菜厂胡同,疑沿元旧称也。
1967-1967年_北京王府井大街
元亡,明永乐皇帝朱棣为了定都北京,对元大都城进行改建,大兴土木,建成了庄严雄伟的明代北京城。由于明代在这条街的东侧,也就是从现在的金鱼胡同至东单三条胡同,建起了“十王府”,因此,这条街就改称“十王府街”。关于十王府的情况,在《明太宗实录》上有这样一段文字记录:“初,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过之。复于皇城东南建皇太孙宫,东安门外建十王邸。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至是成。”由于这段文字记录含混,后人将其解释为“十座王府”或“第十王的王府”。也有人说是“多数王府”。至今争论不休,尚未得出结果。
到了清代,十王府空废,雍正年间在原十王府处建造了贤良寺。十王府虽然不存在了,但是用王府命名的地名被延用下来。并在清《乾隆京师全图》上标名为“王府大街”。到了清宣统时,这条街从南向北有三个地名,南段从东长安街至金鱼胡同叫“王府井大街”,中段从金鱼胡同至灯市口又恢复了“丁字街”的地名,北段从灯市口至东四西大街叫“王府大街”。
为什么南段王府大街又加上个“井”字,叫“王府井大街”呢?
旧北京大多数胡同街巷都有水井,但苦水井居多,甜水井很少,所以北京有“苦海幽州”之称。但是在这条街的西侧有口甜水井,现在这里还留下个“大小甜水井胡同”地名呢。由于时间很早,这两口井早已没有了。关于是一口井还是两口井,以及井的具体位置,说法不一。有人说,在今天的《经济日报》.社院内有一口井,还有人说,在原工艺美术服务部前便道上有一口井。因为缺乏具体的有说服力的材料,所以,至今统一不起来。但是,这里有远近闻名的甜水井是公认的。因为有井,才叫“王府井大街”。到了民国年间,这条街曾一度叫“莫里逊大街”。莫里逊是英国人,叫乔治·莫里逊,是英国政府派来的《泰晤士报》记者,他就住在王府井大街的西侧。他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所了解。当时,大卖国贼、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心想做中华帝国的皇帝,莫里逊看穿了袁世凯的狼子野心,就投其所好,撰写文章吹捧袁世凯,为袁世凯当皇帝造舆论。袁世凯对莫里逊很感激,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下令改王府井大街为“莫里逊大街”。但是,北京的老百姓没有人承认它,依然叫这条街为王府井大街。1948年,在北平解放的前夕,原在王府井大街南口所立的用英文书写的莫里逊大街路牌也被老百姓推倒,将其投进垃圾堆中。
从王府井食品商场西侧北望
关于这条街的中段,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最新北平全市详图》上,将“丁字街”又改称为“八面槽”。关于八面槽地名的来历也是众说纷纭。有说是喂马的草料槽,有说是饮马的水槽。
有人说,是一个槽有八面,也有人说,是八个槽。为了这个问题,笔者特意走访了久居此处的几位老人。据他们说,在这里原有一个清朝遗留下来的饮马用的大石槽,各处经过此地骑马或坐车之人,不论士、农、工、学、商都要在这饮马槽里饮牲口。所以,人称此槽为“八面槽”。这个八面槽地名就是这样来的。
北平解放后,1965年在整顿地名时,才将这条街的南、中、北三段统一起来称“王府井大街”。“文革”时,曾一度叫“人民路”。
此外,在这条街上古建筑也很多,据《宸垣识略》一书记载:明代在十王府南,建有“会同馆”。明宣德年间,在“诸王邸之南”又建三座公主府。另外在清代还建有关帝庙、葛洪庵、毗卢庵、大悲庵和天主教堂。现在这些建筑早已无存,只有天主教堂尚在,并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天主教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俗称“东堂”。它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五十年(1720年),在大地震中被毁,第二年又重建。嘉庆十二年(1807年)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次被毁,两次重建。这座天主教堂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是教徒作礼拜用的大教堂。大教堂建在用青石垒起的台基上,面宽约24米,深约40米,在大门左右各开一个旁门。教堂顶建有三个拱形堡。每个堡上都立着一个十字架。
这条大街虽然是北京一条古老的街道,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在哪种文献和其他资料上,说明这条街在清宣统年间以前就是个店铺众多的商业街。因为王府井大街南段,在明清时期,街东都是王府、公主府、衔署、练兵场和寺庙,街西不是民房就是空地。只有小胡同里有小帽子作坊,所以留下了大纱帽胡同和小纱帽胡同的地名。
王府井大街虽是北京一条古老的街道,但早期它不是个商业街。
从东安市场西侧北望
王府井大街是如何发展成北京最早的新式商业街呢?
王府井大街所以能够成为新式商业街,是因为它靠近东交民巷使馆区,所以才首先发展成新式商业街。
王府井大街迤南的东交民巷,原是清肃王府、庆公府、梁公府、宗人府和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翰林院、詹事府等府邸、衙署所在地。到了清同治末年,俄、英、法、美、荷、德、日、比等国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德、法、日等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交民巷取得了驻兵权,从而使东交民巷变成了外国人的天下。
这些众多的外国人住在东交民巷里,虽然他们的国家定时为他们运来一些生活必需品,但日常生活所需,如理发、购置服装,选购他们喜爱的中国手工艺品等都需外部提供。当时,东交民巷的南边紧靠北京内城的南城墙,西边是狭窄的户部街,只有北边的王府井大街和东北的东单,东边的崇文门大街离东交民巷最近,来往也最方便。所以,当时一些有识之士,看中了王府井大街和东单、崇文门大街,认为如果在以上的大街上开商店做洋人的买卖,生意一定很好,最能赚到洋钱的。从清宣统年间起,在王府井大街、东单、崇文门大街上,一些新式商店、洋行像雨后春笋一样开办起来。
在王府井大街上最早办起的商业网点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东安市场。此后,其他洋行、商店陆续开办。银行有中国银行东城办事处、中国农工银行东城支行、大陆银行东城支行、金城银行东城支行、新华银行东城办事处等。西服庄有惠康、陈森泰、陈振昌、大北、新新、李民新、义昌兴、中裕、震康、源泰兴、源昌祥、瑞生祥、庆丰、义兴、源泰祥、鑫锠祥、生康、明大、新记19家。鞋店有中原、千祥、百福3家。帽庄有同陞和、盛锡福2家。照相馆有中原、东方、五星、四维、北京、山本、同生、大东、中华9家。洋广杂货店有大众、新茂、华兴玉、中原(公司)、三友(实业社)、国货(售品所)6家。电料行有信诚、一中、永成(泉记)、一成、义兴5家。钟表眼镜商店有亨得利、慎昌、大明(菜厂胡同)3家。绸缎布匹庄有丽丰、谦发2家。西药房有中法、中央、万国、广济、宝济、华英、东耀7家。国药店有永仁堂1家。理发店有美白、时代、天添天3家。汽车行有桃园、忠义、捷隆、奎星、美华、天津、交通(快记)、快轮、多小9家。纸烟店有德顺祥、增顺祥、德生祥、华成4家。古玩玉器辅有荣源兴、义顺厚、立本(斋)、杨古(斋)、广源兴、宝明(斋)、协成利、和兴昌8家。浴池有卫生、海泉(堂)、广浴(园)3家。茶庄有庆隆1家。旅店有,迎贤、东华等公寓2家。染坊有美华、大美2家。油盐酱醋店有广兴、公兴和、东亚3家。饭馆有承华(园)、天海龙2家。米面庄有华兴、泰元永、广兴3家。木器店(厂)有清华胜、幸福(商行)、景和义、广华、德聚兴5家。砖瓦灰铺有丰义盛1家。此外,还有印度商人开办的力古绸缎洋行,美国商人开办的福隆呢绒洋行,英国商人开办的恒信拍卖行等。
地址王府井大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从北至南,由五四大街至东长安街。乘坐北京公交103、104、108、111路在灯市西口站下车即达;乘坐北京公交1、103、104、120、140路或141路在王府井站下车即达;乘坐北京地铁1号线在王府井站下车即达 。
以上是 王府井大街历史介绍(王府井大街北起东四西大街的西端)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