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正定县属于哪个市(正定县历史及行政区划沿革)
所属地区:河北省石家庄市。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位于东经114°23′—114°42′,北纬37°58′—38°21′之间,北距首都北京258千米,距天津新港350千米,东距黄骅港300千米,西距太原160千米,南与省会石家庄市市区相接。
正定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石德铁路、石太铁路、307国道、石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坐落境内的石家庄机场已开通20多条国内外航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教育名城,正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积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宝库”的美誉。
正定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华北平原中部的冀中平原,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百岁帝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故里,是河北省会石家庄的北大门。
正定历史源远流长,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自北魏至清末1500多年间,是郡、州、路、府治所,素有“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美誉。
地理位置
正定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洪积扇的中上部,太行山南段山麓平原粮棉区西部,河北平原西部,河北省的西南部,石家庄地区中部。东邻藁城区,东南连栾城县,南和西南隔滹沱河与石家庄市相望,西界获鹿区,西北接灵寿、行唐县,北靠新乐市。县城在县境的中南部,南距河北省会石家庄市中心15公里,东北距首都北京市258公里,东距渤海岸(直线)300公里。县境北部宽大,东南窄长,西南偏缺,南北最长43公里,东西最宽29公里,总面积585平方公里。境内有京广、石德铁路和京广、沧石、正南、正深4条干线公路。正定车站是石家庄市通往北部几县的交通枢纽。河流有滹沱河、周汉河、老磁河、木刀沟,南部还有石津总干渠。
境域变迁
唐代,真定为望等县。自撤销新市县和九门县将这两县的部分地区划归真定县后,真定县的境域即稳定下来,至清中期没有大的变化。明万历四年(1576年),县境东西宽43里,南北长75里,面积3225方里。其四至是:自县境东18里至无极县界;西25里至平山县界;南25里至栾城县界;北50里至行唐县界;东南12里至城县界;西南25里至获鹿县界;西北30里至灵寿县界;东北45里至新乐县界。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县境东西宽60里,南北长70里,面积4200方里。其四至是:县城东15里至藁城县界;西45里至获鹿县界;南30里至获鹿县界;北40里至新乐县界;东南20里至.城县界;西南30里至获鹿县界;东北45里至新乐县界;西北35里至灵寿县界。清代后期,将县境西南部的赵陵铺、吴家庄、谭马村、言通、孟通、花园、党家庄、田家庄等8村划归获鹿县;将东部的小峰村划归城县。
民国初年将县境西南部的东邵营划归获鹿县。
民国21年(1932年),县境东西宽43里,南北长75里,面积3225方里。其四至是:县城东15里、东南20里均至藁城县界,距藁城县城70里;西45里、西南30里均至获鹿县界,距获鹿县城60里;南35里至栾城县界,距栾城县城65里;北45里至新乐县界,距新乐县城90里;西北30里至灵寿县界,距灵寿县城60里。
民国30年(1941年)3月8日,将县境南部的西古城、东古城、柳辛庄、义棠、桃园、庄窠、八家庄、小沿村、小谈村、陈章、西董家庄等11村划归石门市;将县境南部的北宋村划归获鹿县。5月19日将县境东南部的小任庄划归栾城县。
1947年11月,将县境西南部的南高基、北高基、前太堡庄、后太堡庄、肖家营、杜北、陈村、上京、杜通、北落陵、中落陵、南落陵、纸房头、大河、小河、西贾村、高家庄等17村划归获鹿县;将柳林铺划归石门市。
1956年7月26日,将县境北部的樊家庄、正民庄2村划归新乐县。
1957年9月4日,将县境南部的十里铺、石家庄、南翟营、北翟营、土贤庄、南高家营、北高家营、南白伏、白伏口、三教堂、大马村、二十里铺、谈固、南辛庄、笨笃庄等15村划归石家庄市。
1958年9月11日,将县境东南部的留村、郝家营、周通、小岗上、凌透、店上、西庄屯、西庄、东庄、豆村庄、西兆通、东兆通、东杜庄、赵村、董家庄、杨家庄、西塔子口、南村、吴家营、东五女、北五女、南五女、小西丈、大西丈、西两岭、中两岭、东两岭、韩通、八方、南豆村、北豆村、北庄、南庄、宋营、东塔子口、侯丈、大丰屯、北中奉、南中奉、小屯等40村划归石家庄市。
1962年4月17日,新乐县的樊家庄、正民庄2个大队划归正定县。
1965年1月5日,石家庄市东郊区的南村、西兆通、留村、宋营、二十里铺等5个公社、48个生产大队划归正定县。其中:
南村公社14个大队。西兆通公社11个大队。留村公社8个大队。宋营公社6个大队。二十里铺公社9个大队。
从此至1985年底县境域没有变化。其四至是:自正定车站东至萰城县界10.8公里;东南至栾城县界(直线)约23公里;南至滹沱河大桥4.5公里;西南至获鹿县界(直线)约10.75公里;西北至灵寿县界16.3公里;北至新乐县界18.38公里。
建置沿革
【古代】春秋时期(前770年),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为中心,建立鲜虞国,国都新市(今新城铺)。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鲜虞国被晋国所灭,属晋国管辖。战国初期(前475年),鲜虞人建立了中山国,设东垣邑。赵惠文王三年(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属赵。
秦统一中国后,改东垣邑为东垣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意即真正安定),属恒山郡。
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因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国,辖真定、藁城、肥垒(今藁城县城子村一带)和绵曼(今井陉县境)四县。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废真定国,将真定县划归常山国管辖。
三国时,真定县属魏国常山郡。晋时,常山郡的治所设立在真定,从此正定县即成为河北中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魏天兴元年(398年),真定为县。北齐时(550-577年),郡、县治所移到滹沱河北,即今正定镇。北周宣政元年(578年),从定州、常山郡各分出一部兼置恒州,治真定县。
隋开皇初废郡,存恒州、真定县;开皇十六年(596年),真定县分为真定、常山两县(常山县治所安乐垒),属恒州;大业元年(605年),改恒州为恒山郡,治真定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恒山郡为恒州,治所石邑(今石家庄市振头附近);武德四年(621年)徙恒州治真定;武后载初元年(689年),改真定为中山县。神龙元年(705年),复真定县;开元十四年(726年)在恒州恒阳城置恒阳军;天宝元年(742年),废恒州为常山郡,治真定县;乾元元年(758年)复置恒州,属河北道常山郡,治真定县;宝应元年(762年),置成德军于恒州;安史之乱后(763一921),为成德军节度使治所,又称恒冀节度使、镇冀节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也是河北的藩镇最稳定的一个。兴元元年(784年),以恒州为大都督府;元和十五年(820年),为避穆宗李恒名讳,改恒州为镇州。
五代后梁时仍为镇州,治真定县;后唐长光元年(923年),改镇州为北都,同年又复为镇州;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升镇州为真定府;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复名恒州,改成德军为顺国军;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又改恒州为镇州,顺国军复为成德军;契丹号为中京;后汉乾祐元年(948年)为镇州,又升真定府;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又改为镇州。
北宋时期,真定府为十大次级府之一,河北西路治所。
宋庆历八年(1048年),废镇州置真定府路,统真定府和五州及真定等九县。天会七年(1129年)置河北西路,治真定府。元初改为真定路,辖一府五州及真定等九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真定路为真定府,辖五州及真定等27县。明朝中后期,设保定巡抚,驻真定。
清顺治元年(1644年),属直隶省;顺治十七年(1660年),直隶巡抚移驻真定,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复移驻保定。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辖一州及正定等十三县。
【近代】1913年废府存县。正定县属直隶省范阳道观察使署(治保定)。
民国3年(1914年),改范阳道为保定道,仍领正定县。
民国14年(1925年)6月24日,以正定县城厢为正定市,隶属正定县。不久即撤销正定市。
民国17年(1928年)6月20日,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废保定道,正定县直隶于省。
民国26年(1937年)3月,河北省划为17个督察区,正定县属第十二督察区。民国26年(1937年)10月8日,日军侵占正定县城。
民国27年(1938年)2月,建立伪正定县公署,隶属真定道(治石门市)。
1938年4月25日,正定县西北部地区与新乐县化皮地区合并建立正(定)新(乐)县(抗日)政府,驻正定县后塔底村,属晋察冀边区第四特别委员会。
1938年8月25日,撤销正新县,建立正定县(抗日)政府,仍属第四特别委员会。10月,县政府改属冀西区第三专署。年底,县政府改属晋察冀边区第三专署,县委仍属第四特别委员会。
1939年1月,第四特别委员会改为第四地方委员会。1939年10月,正定县滹沱河以北、京汉铁路以东地区与藁城县北部地区建立藁正县联合办事处,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第二专署;正定县滹沱河以南地区与获鹿县东部地区建立正获县,县委属冀南区第一地方委员会,县政府属冀南区第四专属滏北办事处。
1940年1月滏北办事处改为冀南区第一专署。6月,冀南区第一地委、第一专署改为冀中区第一地委、第一专署。10月,第一地委改称第六地委,第一专署改称第七专署;正定县辖滹沱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共4个区、84村。
1940年2月,藁正县与新乐县佐合并建立藁正新县,属冀中区第二地委、第二专署。
1940年七月晋察冀边区第三专署改称第五专署,仍辖正定县政府。
1940年8月,撤销藁正新县,将原藁正县与无极县西部地区合并建立藁无县,县委属冀中区第七地委,县政府属冀中区第八专署(1944年3月第八专署改称第七专署)。
1941年1月,中共晋察冀边区委员会改称中共北岳区委员会,正定县委属北岳区第四地方委员会。
1941年2月,正定县改属冀中区第七专署,县政府迁驻藁城县小西门一带。8月,复归晋察冀边区第五专署,县政府又迁回县西北部地区;1941年11月,藁城县滹沱河以南的西部地区与正获县合并建立藁正获县,县委属冀中区第六地委,县政府属冀中区第七专署。
1943年9月,撤销藁正获县,恢复正获县,隶属关系未变。
1944年6月,冀中区第七专署改称第六专署;1944年6月,晋察冀边区第五专署改称第四专署,仍辖正定县。9月,正定县改属冀晋区第四专署。
1945年3月,栾城县与正获县合并建立栾正获县,属冀中区第六专署;1945年9月,国民党在城内建县政府;正定县解放区仍属冀晋区第四专区;撤销藁无县,恢复正藳县,属冀中区第七专区。
1946年2月,撤销正藁县,置正定县佐,辖正定县京汉铁路以东(滹沱河南、北)地区;撤销栾正获县,恢复正获县,仍属冀中区第六专区;1946年3月,建立中共正定市委员会和市政府,属冀中区第六专区。
1946年5月,改属第十一专区;1946年5月,正定县改属冀晋区第三专区;复设藁正获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1946年9月,撤销正定县佐,恢复正藳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
1947年4月1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正定县城。城内为正定市,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西北部农村为正定县,仍属冀晋区第三专区。
5月,改属第四专区;1947年7月10日国民党军复占正定县城,在城内建县政府;1947年8月24日,人民解放军第二次解放正定县城,建置未变;1947年10月26日,正定县城第三次解放,建置未变。
1947年11月,撤销正藁县和藁正获县。原属正定县的村庄除西南部17村划归获鹿县外,复归正定县;正定市改为县辖市。正定县改属北岳区第四专区。
1949年1月,正定县改属察哈尔省建屏专区;1949年6月,撤销正定市,改为正定县城关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下设10个专区。
正定县属石门专区;1949年8月10日,石门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正定城内建立;1949年9月28日,石门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仍辖正定县。
1949年10月,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正定迁石家庄市。1950年9月9日,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区改称河北省人民政府石家庄专区,仍辖正定县。
定县(12月20日国务院批准)。
1960年5月3日,撤销石家庄专区,正定县改属石家庄市。1961年5月23日,复置石家庄专区,辖正定县。
1962年1月1日,恢复正定县、灵寿县建置,正定县仍属石家庄专区(3月27日国务院批准)。
1967年11月22日,石家庄专区改为石家庄地区,辖正定县。
1986年4月5口,石家庄地区撤销,正定县划归石家庄市。自民国初废府存县后,正定县域面积日益萎缩,光绪元年(1875年)前后,将赵陵铺等8个行政村划归获鹿县,1941年3月,将原常山郡治所东古城等11个村,划归石门市(今石家庄市),1947、1957、1958年又分别将滹沱河南72个行政村划归石家庄市。1965年其中的40个行政村返归正定县。
1986年1月,正定县隶属石家庄地区管辖,同年6月划归石家庄市管辖。辖4个镇、21个乡、221个行政村、6个居民委员会,总面积585平方公里。
1994年3月,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改为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将正定县原留村乡的留村、赵村、小岗上、郝家营、南庄、北庄、大西帐、小西帐和二十里铺乡的周通等9个行政村划归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
2001年3月,在石家庄市行政区划调整中,将正定县滹沱河以南的西兆通、南村、二十里铺3个镇39个行政村整建制划入石家庄市辖区。其中西兆通镇的西兆通、东兆通、凌透、店上、西庄屯、西庄、东庄、西塔口、东杜庄村、十里铺、南石家庄;南村镇的南村、南杨庄、董家庄、中塔口、东塔口、侯帐、小屯、北中奉、南中奉、大丰屯、东五女、北五女、南五女、吴家营等25个行政村划归石家庄市长安区。二十里铺镇的二十里铺、小马村、大马村、三教堂、西仰陵、中仰陵、东仰陵、南辛庄、宋营、北豆村、南豆村、岗当、韩通、八方等14个行政村划归石家庄市新设的裕华区。正定县区域面积减少99平方公里。
2005年底,全县共有4个镇、5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174个行政村,14个居民委员会。县域面积468平方公里。
截止2020年正定县(正定新区)辖8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74个行政村。
以上是 河北省正定县属于哪个市(正定县历史及行政区划沿革)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