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拆桥典故(过河拆桥典故)

过河拆桥典故(过河拆桥典故)

1.过河拆桥典故

过河拆桥(典故、出处、释读)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职,正好逢上省城举行科举考试。他目睹了这场考试,从官府到考生都花费了许多钱财,并且免不了有营私舞弊的情况。他暗暗下了决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权,一定要促使朝廷废除这种制度。 后来,他升任相当于副宰相的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度隋唐以来已实行了七百多年,要废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师伯颜表 示支持,但反对的很多。 有位御史坚决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请求顺帝治彻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顺帝虽然很昏庸,但对废除科举制度倒是赞成的。因此不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贬到外地去当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废 除科举制度的诏书,准备颁发下去。 书还未下达,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参政许有王,又出来反对废除科举制度。他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 人都会怨恨的。” 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 许有王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吗?” 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 许有王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满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门听读皇帝下达的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许有王还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听读。看来,皇帝特意 要让这个反对者将诏书听得明白些。许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惧怕得罪皇帝遭到祸害,只好勉强跪在百官前列听读诏书。 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王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 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 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 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 废除科举制度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王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出处】《元史·彻里帖木耳传》治书侍御史普化消有王曰:“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

【释读】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2.过河拆桥的故事

1、元朝的许有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逐渐被提升为参政(官名)。

当元顺帝准备废除科举制度时,许有壬表示反对,并和赞成废除科举的官员争辩。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令下达时,元顺帝故意让许有壬跪在头里听。

许有壬极不情愿地做了。散朝后,治书待御史(官名)普化讥讽许有壬说:“你是通过科举上来的,现在宣读废除科举的诏令,你又跪在第一个,真是‘过河拆桥’啊。”

2、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也像其他帝王一样担心跟随自己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对自己的帝位有所不利,来采取措施巩固皇权,赵匡胤首先想到的便是兵权,于是在建隆二年七月初九晚上,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喝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宋太祖忽然把话一转,诉说起心中的苦闷:“朕若没有诸位,也当不了皇帝。

朕虽身为天子,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当了皇帝之后,朕从来没有好好睡过。”

此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陛下为什么这么说,现在天命已确定,谁敢再有异心?”太祖曰:“谁不想要富贵?有一天,你部下一样对你黄袍加身,拥戴你当皇帝。纵使你不想造反,还由得着你们吗?”石守信等将领跪下磕头,哭着说:“臣等愚昧,不能了解此事该怎么处理,还请陛下可怜我们,指示一条生路。”

宋太祖借机表达了自己让他们放弃兵权的想法。建议“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

不如多累积一些金钱,买一些房地产,传给后代子孙,家中多置歌妓舞伶,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没有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大臣们答谢说:“陛下能想到我们这事,对我们有起死回生的恩惠啊!”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

纵观宋太祖赵匡胤的做法,虽有过河拆桥之意,但相比于一些心狠手辣,斩草除根的帝王来说,也算是最为宽厚的了。3、刘邦出身卑微,却能先入关中,结束了秦朝的统治,在与西楚霸王项羽的楚汉之争中,由敌强我弱渐渐扭转为敌弱我强,最终统一天下,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仅仅靠刘邦的才能就能当上皇帝?肯定不是,刘邦自己也承认,“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从这可以看出,刘邦能一统天下,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功臣的出谋划策和带兵打仗,那么,一统天下之后的刘邦,又是如何对待这些功臣的呢?首先,来说一下韩信。

刘邦在萧何的劝说下封韩信为大将军,终于留下了韩信,韩信也算不负刘邦的厚望,战必胜,攻必取,打败齐国,但韩信却上书请刘邦封自己为齐王,刘邦异常恼怒,但碍于韩信的功劳,便封为齐王,但从此却对韩信有了芥蒂之心,刘邦登基之后,先将韩信改封为楚王。后又听旁人告发韩信谋反,但没有证据,便将韩信贬为淮阴侯,并留在宫中,并未让韩信去淮阴,韩信本来就自负,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得韩信萌生了谋反的念头——与陈烯理应外合,图谋皇位,但最终被吕后所擒,死于长乐钟室。

对于刘邦听闻韩信死讯的态度。在《史记》中的记载是:且喜且怜之。

喜的是终于少了一个心腹大患,皇位更加稳固,怜的是或许刘邦想起韩信的功劳对韩信多少有点愧疚之情。诛灭韩信后,刘邦对异性王的戒备之心是越来越大,逐彭越,灭英布,对于萧何和张良,刘邦也一直有所防范。

很多随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在刘邦登基后被刘邦贬的贬,杀的杀,除了萧何和张良,很少有留下好下场的,他们对于刘邦而言,只能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罢了。4、河中央有一片小洲,洲上长着一株桃树,树上结满了桃子。

狐狸和猴子看着满树的桃子,流着口水,可是它们都过不了河。于是狐狸和猴子商量说:“我们一起架一座桥过去吧,摘了桃子后,每人一半。”

狐狸和猴子一起跑到山里扛来一根木头,横跨在河岸和洲的两边。但是这座桥太窄了,不能同时走过狐狸和猴子。

狐狸对猴子说:“我先过去,看看这座桥结不结实。”猴子应允了。

狐狸走过去之后便把桥推倒了,桥被水冲走了。黑心的狐狸开始独自一个人享受桃子。

猴子看到狐狸这样做,便责怪狐狸。狐狸昂着头大笑道:“笨猴子,快回去吧,你没有口福吃桃子!”猴子看了看冲走的小桥,便也哈哈大笑起来:“你能够吃到桃子,但是你永远也回不来了!”狐狸听了非常着急,没有办法,又苦苦哀求猴子:“猴子,我们是好朋友,请你替我想个法子让我回去吧!”猴子连一句话也不回,扭头走了。

狐狸过河拆桥,想独占果实,但没想到最后却把自己困在小洲上。狐狸是罪有应得。

5、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除后患。这事虽然做的很隐秘,但却被刘伯温看穿了。

席上,刘伯温坐在了朱元璋旁边,悄悄将朱元璋龙袍的一角压在自己的坐椅上。当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时,朱元璋悄然离席。

由于有衣角牵动,刘伯温顿时警觉,于是跟随皇帝出了门。果。

3.成语过河拆桥的故事

【成语】: 过河拆桥

【拼音】: guò hé chāi qiáo

【解释】: 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成语故事】:

元朝的许有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逐渐被提升为参政(官名)。当元顺帝准备废除科举制度时,许有壬表示反对,并和赞成废除科举的官员争辩。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令下达时,元顺帝故意让许有壬跪在头里听。许有壬极不情愿地做了。散朝后,治书待御史(官名)普化讥讽许有壬说:“你是通过科举上来的,现在宣读废除科举的诏令,你又跪在第一个,真是‘过河拆桥’啊。”

过河拆桥比喻目的达到后,将帮助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过河拆桥造句

1、这种过河拆桥的人,下次谁还敢帮他的忙?

2、和他们保持联系,不要过河拆桥,尤其是如果你还在这一行的话。

3、你帮这种自私的人,得小心他会过河拆桥。

4.成语过河拆桥的故事

【过河拆桥的历史典故】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耳,处理公务精明干练,善于决断。

他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决心废除这种制度。后来,他升任中书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顺帝,请求废除科举制度,得到了丞相伯颜的支持,但反对的人很多,许有壬就是其中的一个。

许有壬对伯颜说:“如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会怨恨的。”伯颜针锋相对地说:“如果继续实行科举考试制度,世上贪赃枉法的人还要多。”

许有壬反驳说:“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的时候,贪赃枉法的人不也有很多吗?”伯颜讽刺他说:“我看中举的人中有用之才太少,只有你参政一个人可以任用!”许有壬不服气,举出许多当时中举的高官来反驳伯额。伯颜当然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两人争论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皇帝在祟天门下达废除科举制席的诏书,满朝文武都要去听读,许有壬被特地安排在班首听读。尽管他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怕得罪皇帝,只好勉强跪在班首听读诏书。

听读完诏书后,百官纷纷回府,许有壬满脸不高兴地低头走路。有个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边上,凑着他的耳朵冷嘲热讽他说:“参政,你这下成为过河拆桥的人啦。”

这话的意思是,你许参政是靠科举当官的,现在宣读皇上关于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书,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废除科举制度的领头人,就像一个人过了桥后就把桥拆掉一样。许有壬听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离开。

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5.过河拆桥的来历

这个成语出自《元史·彻里帖木儿传》。

元末,有个大臣叫彻里帖木儿,有功于朝廷,深得元惠宗(顺帝)的信任。

公元1335年,彻里帖木儿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提出废除有弊病的科举制度,得到顺帝和太师伯颜的支持。但有一个叫许有壬(rèn)的参政表示反对,与伯颜、彻里帖木儿发生争论。

第二天,宣读废除科举制的诏书时,特令许有壬为班首,对他进行污辱。许有壬害怕遭祸殃,只好勉强服从。同僚们产生误解,以为许有壬是支持废除科举制度的,而他本身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因此诏书侍御史普化便讥讽他说:“参政可谓过河拆桥矣。”

“过河拆桥”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把借以达到目的的人和事物一脚踢开。

对付这种人,你只能不给他过桥的机会,要不然他目的达到了,你就没有利用价值了,怎么都拿他没办法的.

6.关于过河拆桥有个什么样的典故

元朝的大臣彻里帖木儿是个刚强果断的人,凡 是他认准的事情,即便皇帝没有授权,他也敢直接处置,事后再上报皇帝。

他本人又是个文武全才,不管担任什么官职,都做得很出色。彻里帖木儿在浙江做官时,正好遇到省城举办科 举考试。

他发现考场盛行铺张奢侈之风,而地方上为 了讨好考官,或攀亲附贵,或宴饮行贿,用尽各种手 段,耗费极多。 彻里帖木儿很厌恶这种不正之风,他认为科举 制大量浪费国家财力,还容易滋生舞弊、贪腐等坏风 气。

气愤之余,他暗想自己日后若能参与朝政,一定 要废止科举考试。公元1264年,彻里帖木儿升任中书省平章政事 (仅次于宰相的官职)。

他人朝后做的第一件大事, 就是上书元顺帝要求废止科举考试。 他的倡议得到了 太师伯颜的支持,但是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最早发出反对声音的是御史吕思诚等人,吕思诚 上书弹劾彻里帖木儿,请皇帝惩罚他。可是顺帝根本 不听,反而将吕思诚贬为广西的地方官。

顺帝很快就 令人草拟出了废除科举的诏书,但是还没有加盖印玺 正式颁行,参政(略次于平章政事的官职)许有壬又 出面阻止此事。 许有壬与伯颜围绕科举进行了一场辩论。

许有 壬说:“如果废止科举考试,就会断绝很多贤士的希 望。”伯颜说:“科举制度在执行中,总是会出现很 多贪污受贿、违法乱纪的行为。”

许有壬便说:“没有举办科举考试的时候,官场上也有许多类似的行为啊。”伯颜又说:“科举考试选拔不出真正的人才,据我看来,只有你这个参政还算可用之才。

”许有壬听了很愤怒,就列举了很多由科举出身的高官来驳斥伯颜。二人互不相让,唇枪舌剑了很久,还是没能达成共识。

次日,皇帝派人传令,命文武百官都到崇天门接受废止科举考试的诏书,还特别指示许有壬在前列听读。许有壬虽然极其抵触此事,却不敢公然违背皇帝的旨意,只能按皇帝的意思跪在班列之首。

散朝之后,朝臣们都说说笑笑地结伴离开了皇宫。唯独许有壬闷闷不语,迈着沉重的步子往回走。

但是治书侍史普化却很好事,他蹭到许有壬的身边,语带讥讽地说:“参政,您现在可是过河拆桥的人了。”普化的意思是,许有壬因为科举考试做了官,如今皇帝颁布了废止科举的诏书,他却跪在队伍的最前列听读,就像他带头提议的一样,这就跟沿着桥过河,到了对岸就把桥拆了的人一样。

许有壬听了这句话,羞愤难言,脸涨得通红,随即快步走远了。自此他就推说自己抱病在身,不肯参与朝会。

那个普化嘲讽许有壬时所说的“过河拆桥”之语,便作为一句成语流传开来。

7.过河拆桥的来历

这个成语出自《元史·彻里帖木儿传》。

元末,有个大臣叫彻里帖木儿,有功于朝廷,深得元惠宗(顺帝)的信任。 公元1335年,彻里帖木儿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提出废除有弊病的科举制度,得到顺帝和太师伯颜的支持。

但有一个叫许有壬(rèn)的参政表示反对,与伯颜、彻里帖木儿发生争论。 第二天,宣读废除科举制的诏书时,特令许有壬为班首,对他进行污辱。

许有壬害怕遭祸殃,只好勉强服从。同僚们产生误解,以为许有壬是支持废除科举制度的,而他本身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因此诏书侍御史普化便讥讽他说:“参政可谓过河拆桥矣。”

“过河拆桥”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把借以达到目的的人和事物一脚踢开。 对付这种人,你只能不给他过桥的机会,要不然他目的达到了,你就没有利用价值了,怎么都拿他没办法的。

以上是 过河拆桥典故(过河拆桥典故)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