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王名字典故(关于百家姓中王字的故事)
姓王名字典故(关于百家姓中王字的故事)
1.关于百家姓中王字的故事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主要源流: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
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姬姓王有三个分支:①源出东周毕公之后。
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
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
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
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③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
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
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部分源流1、源出子姓。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从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2、源出妫姓。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
武王灭商后,虞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秦灭齐后,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为王姓。
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汉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3、源出燕国太子丹之后。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
4、出自少数民族改姓。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的血液,少数民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时高丽人,鲜卑族人,隋唐时月氏人,唐朝时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时女真人,北宋时西夏党项人,元朝时蒙古人,清朝时满洲人等。
这些少数民族王姓随着时间同化为汉族王姓。我国北方地区多王姓与北方民族改用汉姓时优先使用王姓有密切关系。
扩展资料:《百家姓》虽称为”百家姓“,但并非只有一百个姓。《百家姓》文中的姓氏次序也不是按姓氏人口实际排列。
根据渊源出处的不同或其特征,《百家姓》中所列姓氏可以分为16种。第一种,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
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第二种,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
如年,是在春秋时,周灵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的后人便以其名中的“年”字为姓氏。 类似的还包括牧、终、常、孔、廉、乐、皮、高等姓氏。
第三种,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如宋,是出自子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 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之后,微子启受封於宋国, 其子孙以原国名“宋“为氏。
类似姓氏还有赵、吴、郑、陈、卫、蒋、沈、韩、秦、许、吕、戚、谢、邹、柏、章、苏、潘、葛、范、彭、鲁、韦、苗、任、柳等。第四种,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如司徒,是上古时代官名,传说尧、舜时设立,一直延续到秦汉,任此官职的后代便以官职名称为姓。另外还包括司空、司马等也属于这种情况。
第五种,以山名、河名为姓氏。如乔姓,出于有熊氏。
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黄帝的子孙中守陵的人就以陵山之名“桥”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
还有姜姓,出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居住在姜水,其后代有人以河名为姓。第六种,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
如东郭,郭是指古代时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东郭,就是外城的东墙附近。齐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临淄城东外一带的,被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人便以东郭为姓。
第七种,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如复姓呼延、慕容、宇文、尉迟、万俟等姓氏都属于这种情况。
第八种.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如武姓,周乎王之子出生时掌纹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赐其姓为武。
第九种,以谥号为姓氏。所谓“谥”为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如穆姓、文姓等,齐威王之孙田文,号孟尝君。孟尝君避乱到魏国,死后进号文于,其后人以其谥号“文”为姓氏。
第十种,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如桂姓、田姓等,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而改姓田。
第十一种,帝王赐姓氏。如金姓、刘姓、郑姓等。
明代太监马三宝有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马三宝因此改姓换名为“郑和”。第十二种,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
如万姓、丙姓等。第十三种,少数民族文化上汉改姓氏。
如元姓。少数民族用汉姓的人物中,还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
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领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闻助唐击败黄巢长安,任河东节度使,又进封为晋王。第十四种,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
2.有典故的王姓男孩名字
男孩名:
每个名字均有出处和解释,仅供参考,取舍请便,朋友谢谢你。
得韬 拥有用兵的谋略。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李德裕《 李文饶集》“不劳孙子法,自得太公韬”。
德辉 仁德的光辉。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礼记·乐记》“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
方旭 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样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太玄·从》“方出旭旭”。
飞轩 指廊宇。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文选·刘琨》:“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澄泓 水清而深。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刘禹锡 《历阳书事七十韵》:“茧纶牵拨剌,犀焰照澄泓。”
浩然 正大刚直。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浩学 博学。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宋代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先生之嗣,故都官郎中维 ,枢密直学士纶 ,并纯文浩学,世济其美,清德素行,贵而能贫。”
泓涵 水深广,比喻学问渊博。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和畅 亦作“和昶”,温和舒畅。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晋代王羲之 《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存志 保全志向。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滍水》:“学道遭难逢危,终无悔心,可以牢神存志。”
澹雅 淡泊高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博文 通晓古代文献。适用于男孩取名字。这个名字取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博艺 博通艺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博雅 学识渊博,品行端正。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杜林传》:“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
彬彬 文质兼备。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论语 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博裕 广阔富饶。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敬慎》:“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
博闻 见闻广博。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书·东方朔传》:“自以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承德 蒙受德泽。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书·礼乐志》“诏抚成师,武臣承德”。
朝宗 百川归海。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诗经·小雅·沔水》“沔波流水,朝宗于海”。
涵畅 滋润化育,使之发扬。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程氏外书》卷三:“兴于诗者,吟咏性情涵畅道德之中而歆动之,有‘吾与点’之气象。”
浩初 太初。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代陈子昂《昭夷子赵氏碑》:“请尔灵龟,永晏息乎浩初。”
朋友你好,天下父母心,无一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名字无论如何取,最终皆是蕴含着父母对爱儿爱女的殷切希望与谆谆教诲。以上名字仅供你参考,取舍请便,只当交个朋友,但我对你提出的问题我是认真费心回答的,谢谢! (婉言谢绝网友粘贴谢谢)
3.有典故的王姓男孩名字
男孩名:每个名字均有出处和解释,仅供参考,取舍请便,朋友谢谢你。
得韬 拥有用兵的谋略。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李德裕《 李文饶集》“不劳孙子法,自得太公韬”。 德辉 仁德的光辉。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礼记·乐记》“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
方旭 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样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太玄·从》“方出旭旭”。 飞轩 指廊宇。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文选·刘琨》:“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澄泓 水清而深。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唐代刘禹锡 《历阳书事七十韵》:“茧纶牵拨剌,犀焰照澄泓。” 浩然 正大刚直。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浩学 博学。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宋代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先生之嗣,故都官郎中维 ,枢密直学士纶 ,并纯文浩学,世济其美,清德素行,贵而能贫。” 泓涵 水深广,比喻学问渊博。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和畅 亦作“和昶”,温和舒畅。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晋代王羲之 《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存志 保全志向。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滍水》:“学道遭难逢危,终无悔心,可以牢神存志。”
澹雅 淡泊高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博文 通晓古代文献。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这个名字取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博艺 博通艺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博雅 学识渊博,品行端正。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杜林传》:“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
彬彬 文质兼备。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论语 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博裕 广阔富饶。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敬慎》:“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
博闻 见闻广博。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汉书·东方朔传》:“自以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承德 蒙受德泽。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书·礼乐志》“诏抚成师,武臣承德”。
朝宗 百川归海。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诗经·小雅·沔水》“沔波流水,朝宗于海”。 涵畅 滋润化育,使之发扬。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程氏外书》卷三:“兴于诗者,吟咏性情涵畅道德之中而歆动之,有‘吾与点’之气象。”
浩初 太初。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唐代陈子昂《昭夷子赵氏碑》:“请尔灵龟,永晏息乎浩初。” 朋友你好,天下父母心,无一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名字无论如何取,最终皆是蕴含着父母对爱儿爱女的殷切希望与谆谆教诲。
以上名字仅供你参考,取舍请便,只当交个朋友,但我对你提出的问题我是认真费心回答的,谢谢! (婉言谢绝网友粘贴谢谢)。
4.王氏的由来
王(Wáng)姓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
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有出自子姓,为殷商王 王姓祖先,寻根,王姓,家族网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
有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得姓始祖:太子晋。
其名晋,字子乔,系周灵王太子,在山西太原有“子乔祠”就是对王姓始祖子乔的纪念。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
起源主要有五: 1、出自姬姓,分为三支。其一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
据《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毕公高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便以王作为自己姓氏。其二源于太子晋。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其三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周平王在位五十多年,去逝后由太孙赤继承王位,但不久便被推翻,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2、出自妫姓,齐王田和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
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
其子孙为纪念这一时辉煌,改姓王,为河南王氏。 3、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北)附近,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并改王为氏以纪念。
4、他族改姓或赐姓。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
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投奔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后唐建立,高季兴表示归顺,刘去非因曾与李存勖作对,为保护自己改姓王,名保义。
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北周王粲,支收改姓王,儿子即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姓孙,都改姓王。
5.关于百家姓中王字的故事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主要源流: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
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姬姓王有三个分支:①源出东周毕公之后。
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
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
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
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③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
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
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部分源流1、源出子姓。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从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2、源出妫姓。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
武王灭商后,虞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秦灭齐后,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为王姓。
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汉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3、源出燕国太子丹之后。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
4、出自少数民族改姓。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数民族的血液,少数民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时高丽人,鲜卑族人,隋唐时月氏人,唐朝时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时女真人,北宋时西夏党项人,元朝时蒙古人,清朝时满洲人等。
这些少数民族王姓随着时间同化为汉族王姓。我国北方地区多王姓与北方民族改用汉姓时优先使用王姓有密切关系。
扩展资料:《百家姓》虽称为”百家姓“,但并非只有一百个姓。《百家姓》文中的姓氏次序也不是按姓氏人口实际排列。
根据渊源出处的不同或其特征,《百家姓》中所列姓氏可以分为16种。第一种,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
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第二种,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
如年,是在春秋时,周灵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的后人便以其名中的“年”字为姓氏。 类似的还包括牧、终、常、孔、廉、乐、皮、高等姓氏。
第三种,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如宋,是出自子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 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康叛乱之后,微子启受封於宋国, 其子孙以原国名“宋“为氏。
类似姓氏还有赵、吴、郑、陈、卫、蒋、沈、韩、秦、许、吕、戚、谢、邹、柏、章、苏、潘、葛、范、彭、鲁、韦、苗、任、柳等。第四种,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如司徒,是上古时代官名,传说尧、舜时设立,一直延续到秦汉,任此官职的后代便以官职名称为姓。另外还包括司空、司马等也属于这种情况。
第五种,以山名、河名为姓氏。如乔姓,出于有熊氏。
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黄帝的子孙中守陵的人就以陵山之名“桥”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
还有姜姓,出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居住在姜水,其后代有人以河名为姓。第六种,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
如东郭,郭是指古代时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东郭,就是外城的东墙附近。齐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临淄城东外一带的,被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人便以东郭为姓。
第七种,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如复姓呼延、慕容、宇文、尉迟、万俟等姓氏都属于这种情况。
第八种.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如武姓,周乎王之子出生时掌纹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赐其姓为武。
第九种,以谥号为姓氏。所谓“谥”为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如穆姓、文姓等,齐威王之孙田文,号孟尝君。孟尝君避乱到魏国,死后进号文于,其后人以其谥号“文”为姓氏。
第十种,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如桂姓、田姓等,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而改姓田。
第十一种,帝王赐姓氏。如金姓、刘姓、郑姓等。
明代太监马三宝有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马三宝因此改姓换名为“郑和”。第十二种,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
如万姓、丙姓等。第十三种,少数民族文化上汉改姓氏。
如元姓。少数民族用汉姓的人物中,还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
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领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闻助唐击败黄巢长安,任河东节度使,又进封为晋王。第十四种,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
6.有谁知道“王”这个姓的一些来源或者典故
王姓的起源与演变构成汉族王姓主要有三大来源:子姓、姬姓和妫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比干与箕子、微子一起被称为商来“三仁”,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
其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遂以王为氏,子姓王氏的历史有3100年,历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第二支系出自姬姓。
周武王灭商,定都镐,史称西周。传二十一世于周灵王,国都成周,即是今河南洛阳,已是东洲时代,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和王子侨,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
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从此,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至第八代孙王错拜魏国将军,这支王姓重新显贵。
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秦朝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涉迁到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天下最著名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体。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
姬姓王还有三个分支。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晋国司徒,功高位重而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
后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战国时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秦灭魏后,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进京做官,封为兰陵郡。当时因其是王家之后,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
这支姬姓王氏大约有2200年的历史。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
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
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历史了。
再一分支为东周考王的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
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历史。
各姬姓王是组成王姓的最大成分,据估计全国有家谱的王姓大约90都出自姬姓王。第三支源自妫姓。
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战国七雄之一齐国为秦所灭,秦末项羽封齐王田建的长孙田安为济北王,随后项羽为刘邦所灭,田安也随之失去了王位,子孙遂改田姓为王姓。
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一直以山东原齐国的土地为活动领地,也有2300年的历史。 外族基因的融入第四支源自外族。
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最著名的外族用王姓的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高丽拓王氏族,鲜卑族乌丸人,隋唐时西域月支国胡人,唐朝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时女真人完颜氏、耶律氏、夹谷氏,北宋西夏国党项人,元时蒙古人,清时满洲八旗姓完颜氏、伊喇氏等氏族。这些外族王姓随着时阔褥荫延多数同化为中国北方的汉族王姓。
我国北方地区多王姓与北方民族改用汉姓时优先用王姓有密切关系。
7.王姓的名人故事50子
1、王圻
在张居正组阁期间,因敢于直言,冒犯张居正,于是以疏论时政,触犯权相而被黜为福建按察佥事,屡调开州知州。陕西布政参议等职,继而又降为邛判官。张去世后,王圻复起,他在任内大胆改革,推行一条鞭法。
王圻生长在面临东海的吴淞江边,有一次占据上海县城一个多月不走,激起了当地民众极大愤怒,大家组织起地方民团武装,抗击倭寇,王圻与当地灾民一起,对驻守在吴地的倭寇发起一次次进攻,使倭寇常弃尸野外。
2、王诩
又名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战国末期秦国大将,初为白起的锋芒所掩盖,白起死后也未有大功绩,但是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曾与蒙骜王陵交替征战,始皇帝二年,王龁战死。现有多部史书记载。
3、王昭君
王昭君,即王嫱(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归附汉朝,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自请为婿。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
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4、王羲之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
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5、王勃
公元676年,这天阎都督一是想让大家看看刚修好的滕王阁,二是他已事先让自己的女婿写好了一篇纪念这个盛会的文章,想借机显示女婿的才学。宴会开始后,阎都督命下人捧出纸砚,请客人们写赋作序。客人们知道底细,都识趣地推辞了。
当阎都督请到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时,年轻人却毫不谦辞,接过笔砚写了起来。这位年轻人便是在初唐文坛上享有盛誉的著名诗人王勃。他是去海南探望父亲,路过洪州而被邀请的。可是阎都督,阎伯屿一下跳了起来,赞叹道:“这位是真天才,他的文章可以永垂不朽!”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王勃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王羲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王昭君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王诩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王圻
8.问一下王姓的起源和典故
1、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新朝帝王莽 前蜀太祖王建 前蜀后主王彦 太祖 神圣王 王建 877年~943年,在位期间918年~943年 惠宗 义恭王 王武 914年~945年,在位期间943年~945年 定宗 文明王 王尧 923年~949年,在位期间946年~949年 光宗 大成王 王昭 925年~975年,在位期间949年~975年 景宗 献和王 王伷 955年~981年,在位期间975年~981年 成宗 文懿王 王治 960年~997年,在位期间981年~997年 穆宗 宣让王 王诵 980年~1009年,在位期间997年~1009年 显宗 元文王 王询 991年~1031年,在位期间1010年~1031年 德宗 景康王 王钦 1016年~1034年,在位期间1031年~1034年 靖宗 容惠王 王亨 1018年~1046年,在位期间1035年~1046年 文宗 仁孝王 王徽 1019年~1083年,在位期间1046年~1083年 顺宗 宣惠王 王勋 1047年~1083年,在位期间1083年 宣宗 思孝王 王运 1049年~1094年,在位期间1083年~1094年 献宗 恭殇王 王昱 1084年~1097年,在位期间1094年~1095年 肃宗 明孝王 王熙 1054年~1105年,在位期间1095年~1105年 睿宗 文孝王 王俣 1079年~1122年,在位期间1105年~1122年 仁宗 恭孝王 王楷 1109年~1146年,在位期间1123年~1146年 毅宗 庄孝王 王晛 1127年~1173年,在位期间1146年~1170年 明宗 光孝王 王晧 1131年~1202年,在位期间1170年~1197年 神宗 靖孝王 王晫 1144年~1204年,在位期间1197年~1204年 熙宗 成孝王 王韺 1181年~1237年,在位期间1204年~1211年 康宗 元孝王 王璹,又名贞 1152年~1213年,在位期间1211年~1213年 高宗 安孝王 王暾 1192年~1259年,在位期间1213年~1259年 元宗 顺孝王 王倎 1219年~1274年,在位期间1260年~1274年 忠烈王 王椹 1236年~1308年,在位期间1274年~1308年 忠宣王 王璋 1275年~1325年,在位期间1298年、1308年~1313年 忠肃王 王焘 1294年~1339年,在位期间1313年~1330年、1332年~1339年 忠惠王 王祯 1315年~1344年,在位期间1330年~1332年、1339年~1344年 忠穆王 王昕 1337年~1348年,在位期间1344年~1348年 忠定王 王蚳,蒙古名是“迷思监朵儿只” 1337年~1352年,在位期间1349年~1351年 恭愍王 王祺 1330年~1374年,在位期间1351年~1374年 恭让王 王瑶 1345~1394年,在位期间1389~1392年
以上是 姓王名字典故(关于百家姓中王字的故事)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