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传说(颐和园里慨叹孤独的光绪皇帝)
文章目录
颐和园的传说(颐和园里慨叹孤独的光绪皇帝)
如果有朋友问我你最喜欢北京哪个景点,我会毫不犹豫地说:颐和园。当我16岁第一次看到颐和园时,我被它的风景迷住了。这里不仅风景宜人,还有屈辱的历史。可以说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弱小最懦弱的一幕就在颐和园上演了。
玉多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北京西郊转悠。我上周去了八大,昨天去了颐和园。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早在元明时期就已形成自然风景区。现在的万寿山,元代叫翁山。传说一位老人在山上挖出一个装满珠宝的石瓮,由此得名。元朝时期,大量中东色目人聚集在元都。色目人喜欢珠宝,领导元都的达官贵人也喜欢珠宝。所以元代的民俗多与珠宝有关。我们汉族的传说并不那么直白。总的来说,汉族是浪漫含蓄的。比如传说中有仙女,比如仙女引路。其实世界各民族的传说都差不多。都梦想着从天上掉下来,过上好日子。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主持了元代的水利建设。他率人挖掘通惠河,把昌平、西山的泉水引到翁山脚下的湖中,以调解输水渠道的干涸和泛滥。在元代,翁山脚下的湖泊就有调节北京用水的功能。当然也有很多湖泊有这样的功能。华北是一片巨大的湿地,水资源丰富,尤其是北京,到处都是湖泊、沟渠、分支,让南北曹云得以繁盛。
明朝建立时,燕王朱迪留在北京,为明朝镇守边境。由于边境地区的激烈斗争,朱迪显然没有精力去游山玩水了。事实上,朱迪是中华民族的直接皇帝。他热衷于征服,却很少有牙牙学语的浪漫情怀。北京西北翁山脚下的美景隐藏在青山绿水中,没有被皇室发现和征用。即便如此,道教佛教徒还是陆续走进了这个地方。在明朝时期,湖边建了许多寺庙。其中“大成天虎圣寺”规模最大。翁山波此时已改为西湖。其实翁山波和杭州西湖真的很像。据史料记载,每年春天,北京的文人都要去西湖赏春作诗。
清朝建立时,皇室终于发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统治稳定后,皇室热衷于建造花园。1764年,清廷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在翁山脚下修建了清漪园,占地290公顷。后来,历代皇帝都在这个花园里避暑。
咸丰十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这是第一次受辱。庚子民族危机期间,被八国联军部分摧毁。光绪十四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之际,马屁精们以筹海军经费为名,集资三千万两白银,私自挪到皇家园林工程中重修清漪园,这次修建后改名颐和园。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战败,国人义愤填膺,纷纷呼吁惩治国贼,整个大清开始清算。结果矛头冲向了颐和园和慈禧太后。一时间舆论如火如荼,人们认为如果老佛爷不动用这三千万两的海军支出,如果这三千万两全部投入购买新军舰...难怪舆论一片哗然。甲午战争前夕,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两大巨头把日本联合舰队赶得像丧家之犬。日本舰队看到我们定远、镇远,就会掉炮口。这两条船加起来才340万两银子。三千万两能买多少艘巨舰?甲午战争期间,定远、镇远即使清朝倒霉到喝凉水都是中流砥柱。他们在大东沟海战中英勇作战,定远被打了1000枪,但仍然没有退出战场。
中国人民痛恨清廷的腐败,为失去祖国而悲伤。这种观点一度盛行。如果老佛爷没有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可以买10艘定远舰。10艘定远舰,日本怎么会这么猖狂?这个论点显然是片面的。就算慈禧太后不挪用这笔钱,海军也不可能用这笔钱去订购一艘巨大的铁甲船。就算它买了装甲船,最终也会全军覆没。这是必然的。清朝的败亡,是因为制度的腐朽,统治阶级和老百姓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本,其他一切都是最终决定。
站在颐和园的某个地方,我有时会很自然地想起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囚禁在这里的感觉。光绪皇帝想改革,却走了偏门。他被一群文人鼓噪,最后被强大的势力和慈禧太后掐死。它简直不堪一击。权贵势力所谓的“祖宗不变定律”,其实就是想世世代代霸占底层人民的脑袋。这本书,光绪皇帝和他的一帮手下显然没看懂。这是生与死,不是写几篇文章,喊几个时髦的政改口号就能轻易扭转的。
也许是在一个雨天,被囚禁在这里的光绪皇帝从栅栏里向外望去,慷慨悲叹。雨像眼泪一样。总之,他再怎么拍栏杆,也影响不了万寿山上闷闷不乐的老佛爷。这是事实。
以上是 颐和园的传说(颐和园里慨叹孤独的光绪皇帝)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